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目的探讨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失败的原因,并重点分析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3.6±10.4)岁,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AOSpine骨折分型均为A3、A4、B、C型等不稳定骨折。统计两组患者骨折节段及AO骨折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distance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shifting,DFVS)、脊柱侧(后)凸Cobb’s角。依据术后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恢复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A组)和力线失衡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脊柱力线失衡与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本组70例中,力线良好组49例,力线失衡组21例,其中矢状位力线失衡9例,冠状位力线失衡7例,矢状位力线合并冠状位力线失衡5例。组内比较:A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11.1±7.1)mm和(0.9±1.3)mm,脊柱侧凸Cobb’s角分别为(6.3±7.3)°和(1.0±1.3)°,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16.2±9.9)°和(7.9±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9.2±6.0)mm和(4.2±3.6)mm,脊柱后凸Cobb’s角分别为(17.8±9.5)°和(7.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脊柱侧凸Cobb’s角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s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B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和脊柱侧凸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伤椎移位距离分别为(0.8±1.4)mm和(4.2±3.9)mm,脊柱侧凸Cobb’s角分别为(0.9±1.2)°和(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致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失衡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重要因素。在骨折复位过程中,应尽可能恢复脊柱力线平衡,减少内固定手术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2.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初步评价PDN置换术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2月至8月采用单枚PDN假体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术后随访48个月者22例。临床疗效评价内容包括:术后的主观症状改善情况、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观察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PDN组除2例假体脱出再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术前平均为53%,术后第24个月为15.5%,第36个月为16%,第48个月为15%。Prolo评分术前为4.3分,术后第48个月为8.7分。腰椎活动度术后第24个月平均为12.0°,第36个月为12.5°,第48个月为12.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较术前平均降低约18%。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一过性腰痛18例,假体脱出2例,术后48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下沉12例,软骨终板损伤15例。术后临床疗效与单纯髓核摘除组比较大致相当。结论单枚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地保持腰椎功能,但仍不能有效地维持手术节殷椎阁隙高席.尚存存一此较为严重的并发痒.因此府严格掌握手术活席证.慎莺开展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总结分析12例小于16岁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均随访,平均 3.5年,优良率为100%。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与腰部外伤、长期剧烈活动以及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有 关;临床表现以主诉症状轻、查体症状相对较重为其特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明确诊断,经过短期严格的保守 治疗无效后即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疗效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和正常人滑膜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方法:取材OA患者(n=22)与正常人(n=8)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两组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为(437.224±325.284)pg/mL,健康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为(24.020±20.591)pg/mL,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GE2在OA关节滑膜细胞中表达上调,提示PGE2可能直接参与了O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5.
低频振动对成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建明  孙炜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18-1419
目的 探讨低频振动对成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成人的髂骨松质骨,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获得人成骨细胞,进行纯化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结果 不同频率的低频振动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不同。加载0.5Hz振动可使S期的细胞从10.4%增加到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8.75;2Hz使S期的细胞降低至8.56%。增殖指数降低到17.68%,而5Hz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适当频率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对临床应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6.
<正>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06%~1%[1]。文献报告的颅内和椎管内病例数几乎相同,椎管内硬膜内外均可发生,但多位于髓外硬膜下[2]。单纯涉及神经根者国外文献共报告6例[2~7],国内未见报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因"腰痛伴右下肢疼痛半个月"于2014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自诉2周前出现腰部酸胀  相似文献   
37.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IL)-18在骨关节炎(OA)患者和非OA患者滑膜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取OA患者(22例)与非OA患者(8例)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2组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定性观察IL-18在2组滑膜细胞问表达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63.9±21.4)pg/ml, 非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17.7±1.5)p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44,P<0.01);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显示在OA患者滑膜细胞中IL-18蛋白的表达呈阳性.胞质为棕黄色深染,而在非OA患者滑膜细胞中胞质淡染.结论 IL-18在OA关节滑膜细胞中表达上调, 提示IL-18可能直接参与了O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应用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对骨关节炎(OA)患者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以及NOS抑制剂改善OA代谢的途径.方法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无菌条件下,取15例重度OA需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关节软骨,置入体外培养系统.应用随机数目表法分为:①对照组:不加药物干预;②L-N6-亚氨乙基-赖氨酸(L-NIL)组:加入NOS抑制剂L-NIL干预.培养72 h后,通过检测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来观察软骨一氧化氮(NO)的释放量和NOS的活性;应用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检测OA患者软骨中MMPs(MMP-1,MMP-2,MMP-3,MMP-9,MMP-13)表达量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作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对照组软骨培养72 h后,在其上清液中可检测到高浓度NO[(216±47)μmol/L]和高活性的NOS[(5.7±1.3)U/ml],L-NIL组NO释放量[(55±20)μmol/L]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OS活性[(1.7±0.7)U/m1]显著降低(P均<0.01).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显示对照组OA软骨中MMPs[(MMP-1 (10.8±5.4)ng/ml,MMP-2 (9.2±3.3)ng/ml,MMP-3(11.6±4.2)ng/ml,MMP-9(1.27±1.07)ng/ml,MMP-13(3.6±1.3)ng/ml)的表达异常,而L-NIL组OA软骨中MMPs表达量明显被抑制[分别为(3.6±1.8)ng/ml,(2.3±1.2)ng/ml,(3.6±1.4)ng/ml,(0.65±0.21)ng/ml,(1.8±0.5)ng/ml,P均<0.05].结论 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检测系统表明NOS 抑制剂通过减少NO的过度释放和降低NOS活性,进而抑制MMPs的过度表达来改善OA软骨的代谢.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ll cells,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分别从3月龄SD大鼠的嗅球和新牛SD大鼠的海马中分离OECs及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构建OECs与NSCs共培养体系,分为3组,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末纯化培养的OECs+NSCs组,单纯NSCs组.共培养后4、8、12d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荧光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经P75和S100双重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OECs,经巢蛋白抗体(Nestin)免疫荧光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N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被特异件烯醇化酶一异硫氰酸荧光素(NSE-FITC)荧光标记的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在各时时间点,共培养组中可见到多个神经元聚集生长,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单纯NSCs培养组,而共培养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共培养后12d,共培养组中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3%,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在各时间点,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共培养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ECs在体外能够有效诱导NSCs向神经元转化.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软骨终板形态改变,并进一步研究软骨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普通X线及MRI检查,依据MRI正中位像进行软骨终板形态分类及T2像对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在侧位平片上进行椎间盘高度测量。 结果 退变腰椎软骨终板形态以扁平型多见。腰椎退行性变其椎间盘退变程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加重,且各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退变椎间盘高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降低,但扁平形与不规则形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结论 腰椎退行性变中扁平型软骨终板患者出现几率较高。凹形、扁平型和不规则形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扁平型和不规则形椎间隙高度降低明显,这对椎间盘髓核假体置换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