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1836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242篇
综合类   382篇
预防医学   119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136篇
  1篇
中国医学   125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00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21篇
  2010年   476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72.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诊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观察,对临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讨论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3%、30.8%和6.2%,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是否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c drainage,PTCD)、病理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是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患者的有神经侵犯和肿瘤低分化程度是降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总体预后不良,分化程度低及伴有神经侵犯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3.
外科手术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笔者根据该病的4种类型提出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选择,旨在进一步规范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176例有术前乳腺MRI资料,行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女性患者,其中乳管内乳头状瘤37例、非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良性病变52例和乳腺癌87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后者包括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影像学表现、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 结果:37例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灶37处,52例非乳头状瘤的良性病患者病灶56处,87例乳腺癌患者病灶92处。乳管内乳头状瘤组患者与其他两组患者比较,在发病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F=2.470,P=0.088),但在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MRI下表现、ADC值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乳管内乳头状瘤具有独特MRI的影像学特征,故辅以ADC值,MRI可以成为临床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5.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后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及是否术后进行综合治疗等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是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及早发现并进行根治切除以及加强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本病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上段晚期胆管癌姑息性手术中内置硅胶支撑管引流胆汁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以78例上段胆管癌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姑息性切除肿瘤,按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支撑引流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T管外引流,支撑引流组采用胆道硅胶支撑管引流,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以及生存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支撑引流组患者肝功能恢复快,并发胆管炎的几率显著降低(25.6% vs.7.7%),术后生存时间延长[(13.39±2.79)个月vs.(10.89±2.63)个月],两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置硅胶支撑管引流胆汁可显著提高晚期上段胆管癌姑息性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外源性生长激素(GH)对荷瘤裸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轴的影响。方法:采用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建立人结肠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取48只荷瘤裸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氟尿嘧啶处理组(FU组)、GH处理组(GH组),FU+GH处理组(FU+GH组)。每组连续给药6 d,在给药结束后24,72 h分别处死每组6只动物,取血及移植瘤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GH,IGF-I,IGFBP-3含量和RT-PCR法检测移植瘤IGF-I,IGF-I受体(IGF-IR),IGFBP-3的mRNA表达。结果:ELISA结果显示,给药结束后24 h,GH组和FU+GH组血清GH,IGF-I,IGFBP-3含量较NS组与FU组明显升高(均P<0.05);给药结束后72 h,各组GH,IGF-I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GH组和FU+GH组IGFBP-3水平仍高于NS组和FU组(均P<0.05)。RT-PCR结果显示,给药结束后24 h,GH,FU,FU+GH组移植瘤组织IGF-I mRNA与IGF-IR mRNA的表达较NS组明显降低,而IGFBP-3 mRNA表达明显增加;给药结束后72 h,IGF-I mRNA与IGF-IR mRNA表达各组间无差别,但GH组,FU组和FU+GH组IGFBP-3 mRNA表达量仍明显高于NS组。结论:短期应用外源性GH所致GH/IGF/IGFBP-3轴的变化对人结肠癌移植瘤生长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构建靶向化学趋化因子受体1(CXCR1)的短发夹小干扰RNA(shRNA)质粒表达载体。方法:针对人CXCR1基因的mRNA序列,按RNA干扰靶位点的设计原则,设计并构建靶向CXCR1基因的3个shRNA质粒表达载体和1个阴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经酶切和测序确认构建成功后,转染胃癌细胞MKN4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XC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实,3个靶向CXCR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均构建成功;与未转染和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MKN45细胞比较,转染3种shRNA质粒的MKN45细胞,CXCR1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靶向CXCR1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CXCR1在胃癌中的功能和实验性靶向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比较综合介入治疗与系统溶栓治疗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年间收治的229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122例采用血栓碎吸、溶栓等综合介入治疗(A组),其中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53例,采取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辅助处理,术后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另107例(B组)行尿激酶,肝素抗凝等系统溶栓治疗。结果:平均住院天数A组(6.2±2.2)d,B组(10.5±2.4)d;2周后复查,A,B两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98%,14.02%和96.72%,7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85个月,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为(0.53±0.42)cm,B组为(1.42±1.35)cm;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分别23.15%,9.26%和0,B组分别为50.51%,80.81%和9.09%,A组静脉通畅率为81.48%,静脉瓣膜功能正常率为57.41%,B组为65.66%和1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对急性混合型LEDVT的近期、中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系统溶栓。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在咽下缩肌入路甲状腺手术中,通过实时神经监测技术避免喉上神经外支损伤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3月-2011年4月1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以喉上神经外支受电流刺激后可产生环甲肌收缩活动作为阳性反应,定位喉上神经外支与咽下缩肌的关系后,切断咽下缩肌,经其后方显露喉返神经行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8例,甲状腺腺叶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8例,甲状腺全切2例.手术前后喉镜监测喉上、喉返神经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游离显露咽下缩肌后方喉返神经,术后1例(5.6%)出现短暂性发音低沉,随访6个月后完全缓解.余患者无明显咳呛、发音低沉、失声等神经损伤表现.结论:经咽下缩肌入路甲状腺手术中,实时神经监测技术有利于保护喉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