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甘露醇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时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甘露醇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时的抗氧化作用。方法ASAⅠ或Ⅱ级胃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n=10),吸入高浓度氧组(Ⅰ组)麻醉诱导后吸入高浓度氧(98%~99%);吸入低浓度氧组(Ⅱ组)麻醉诱导后吸入40%氧气;吸入高浓度氧复合甘露醇组(Ⅲ组)麻醉诱导后吸入高浓度氧,同时静脉输注甘露醇0.3 g·kg-1·h-1 4 h。在麻醉诱导前即刻、插管后1、2、3、4 h抽桡动脉血,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浓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C)。结果与Ⅱ、Ⅲ组比较,Ⅰ组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诱导前即刻比较,Ⅰ组插管后4 h TAC明显降低(P<0.05);Ⅱ、Ⅲ组插管后4 h内TAC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静脉持续输注甘露醇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全麻期间吸入高浓度氧时可产生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患者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稳定。  相似文献   
82.
硬膜外腔吗啡和电针对术后镇痛病人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唐辉毅梁伟民俞莹芳潘银英吗啡能引起免疫系统抑制,手术后的免疫功能状况与病人的康复密切相关。研究硬膜外腔注射吗啡能否引起免疫抑制,电针能否改善吗啡引起免疫系统的抑制。选择18例择期手术病人(ASAⅠ...  相似文献   
83.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中电刺激MEP广泛地应用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术中监护。随着监测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电刺激MEP术中监测的价值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安全性也得到不断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预警标准,多学科的合作不足等。本文就MEP术中应用的现状、安全性及麻醉对它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骨肉瘤细胞(HOS,MG63)自噬现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AS2O3对HOS、MG63细胞活力的作用;用透射电镜、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检测HOS、MG63细胞基础自噬以及AS2O3诱导细胞自噬的情况。结果透射电镜、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结果显示MG63基础自噬水平明显高于HOS(P<0.01);AS2O3抑制MG63细胞活力的IC50值15.42μmol/L明显大于AS2O3抑制HOS细胞的活力的IC50值1.067μmol/L,多耐药株MG63较HOS对AS2O3耐药;检测LC3-II及PARP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现,随着HOS自噬水平的增加,HOS的凋亡逐渐增加,而AS2O3通过促进MG63的保护性自噬延缓了凋亡的发生。结论 AS2O3可引起骨肉瘤细胞自噬,对不同的骨肉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化疗耐药的骨肉瘤细胞MG63,AS2O3诱导的自噬是保护性自噬,自噬延缓了凋亡的发生;而对于化疗敏感的HOS细胞,AS2O3诱导的自噬促进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5.
神经外科手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是神经外科医生及时、全面地判断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术中的多种因素会影响运动诱发电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包括:麻醉药物、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和体温的改变等。文中就神经外科术中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和颅内压(ICP).方法 择期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59岁,体重44~69kg,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复合麻醉组(S组)和异丙酚复合麻醉组(P组).麻醉诱导:S组吸人8%七氟醚,P组TCI异丙酚(Ce 4μg/ml),两组均TCI瑞芬太尼(Ce 6ng/ml),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15mg/kg,BIS<45时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瑞芬太尼Ce下调为3 ng/ml,调节异丙酚Ce和七氟醚吸人浓度,维持BIS 45~50,于麻醉诱导前水平仰卧位稳定后5 min(T1)、水平截石位稳定后5 min(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气管插管后5 min(T4)、气腹头低位后即刻(T5)、气腹头低位后15 min(T6)及气腹放气后10 min(T7)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率(CBFV)和搏动指数(PI).结果 与T1时比较,P组T3,4,7时CBFV降低,T3,4时P1降低,S组T4,7时CBFV降低,两组T5,6时PI升高(P<0.05);与T4时比较,两组T5,6时CBFV升高(P<0.05);与S组比较,P组T3时CBFV降低,T3,4时PI降低(P<0.05).结论 与七氟醚复合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后CBF和ICP明显降低;气腹后CBF和ICP均升高.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全麻与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这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GA,n=20),全麻+单次胸椎旁阻滞组(GA+TPVB,n=20).GA组:患者经常规全麻静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GA+TPVB组:全麻诱导前于T4~T5行胸椎旁阻滞,阻滞成功后记录阻滞平面,30 min后开始全麻诱导.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MAC值控制于1.0,心率、血压维持于术前基础值的25%左右.比较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心血管药(麻黄碱)需求量,术后6、12、24、36、48 h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6 h(T0-6)、6~12 h(T6-12)、12~24 h(T12-24)、24~36 h(T24-36)、36~48 h(T36-48)阿片类镇痛药(吗啡)消耗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率.结果 GA+TPV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术中麻黄碱需求量多于GA组(P<0.05);GA+TPVB组术后6、12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术后24、36、48 h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PVB组在T0-6、T6-12的吗啡消耗量少于GA组(P<0.05),GA+TPVB组与GA组在T12-24、T24-36、T36-48的吗啡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内GA+TPVB组PONV发生率低于GA组(P<0.05).结论 胸椎旁阻滞可产生完善的镇痛效果,降低术后早期(12 h内)疼痛评分,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用量及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并确定罗哌卡因在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local anesthetic concentration,MLAC),该浓度可达到感觉与运动分离,有利于减少臂丛阻滞的局麻药毒性反应,亦有利于外科医师及时发现术中神经损伤、判断术后效果。方法 选取40名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肘关节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以60 mL为总量,第1例患者的起始浓度为0.25%,浓度分级为0.01%。设定注药后45 min内患者感觉阻滞2级,运动阻滞3级或3级以上,术中无牵拉痛,不需要静脉辅助用药为有效。若上一例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若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满足手术的半数有效浓度(half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 CI分别为0.176%和0.116%~0.212%。结论 罗哌卡因应用于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176%,此浓度可在临床上使患者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效应。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测定术中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护的最佳肌松程度,并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部分肌松下进行FNMEP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记录30例患者在不同肌松程度下获得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波幅和潜伏期以及患者的经颅电刺激诱发的体动反应来确定最佳的肌松程度;第二部分对15例择期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患者在最佳肌松程度下进行术中FNMEP监护,并分析其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在单颤搐刺激肌松监测模式下,当T1=30%~40%时,既可记录到清晰可辨的FNMEP的波形,体动的影响也最小.在此肌松程度下,15例听神经瘤切除术均成功进行了术中FNMEP的监护.而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神经功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0%和91%.结论 单次肌颤搐刺激下T1=30%~40%是适用于术中FNMEP监护的肌松程度.在此肌松程度下进行术中监护同样能够及时发现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和评价在小婴儿先心手术中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1岁以内的先天性房缺或室缺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组Ⅰ,n=40),氨甲环酸90mg·kg^-1,分3次给予,每次30mg·kg^-1,依次为术前、预充液中、体外循环后。安慰荆组(组Ⅱ,n=40)给予0.9%氯化钠液9mg·kg^-1,给药方式同组Ⅰ观察项目:手术前后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数值;术后24h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肾功能指标、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24h出血量为(9.0±4.8)mL·kg,安慰剂组为(11.9±9.3)mL·kg^-1(P〈0.05),术后24h出血量减少24%;两组术后输血量无差别;两组术后及24hD-二聚体值均明显增加,氨甲环酸组增加程度明显小于安慰剂组(P〈0.05);两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下降,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组内差异显著,组间无显著差异,常规凝血指标术后24h基本恢复。术后无肾功能不全及血栓形成、过敏反应。结论:婴儿先天性房缺或室缺手术中90mg·kg^-1氨甲环酸能使术后出血量减少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