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骨巨细胞瘤及其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GC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之一,在我国占骨肿瘤的10%~15%,高于欧美国家5%~8%的比例.其多发于骨干骺端,组织来源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起始于骨髓内间叶组织.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成骨活性、可注射的自凝固新型骨修复材料。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方法制备携载rhBMP-2的聚乳酸与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将其与rhBMP-2/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制备出rhBMP-2/PLGA微球/CPC复合人工骨。探讨材料特性包括形貌和体外rhBMP-2释放速度,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测定复合材料的细胞黏附能力及其浸提液对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与单纯rhBMP-2/CPC材料相比较,复合材料rhBMP-2体外释药明显提高。材料与MSCs可良好黏附并使其增殖。体外培养时材料不同时间的浸提液对MSCs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对于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与单纯CPC无明显差别。结论rhBMP-2/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新型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活性因子缓释功能,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3.
我院自1991~1997年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股骨干骨折24例,取得较好疗效,无骨不连、针道感染、再骨折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6例。年龄6~54岁,平均28岁。新鲜骨折18例,陈旧骨折6例,其中2例为牵引治疗失败,1例为钢板固定后出现钢板弯曲,3例为钢板内固定后出现感染性骨不连,伴皮肤窦道形成。骨折部位:近1/3者4例,中1/3者12例,远端8例。骨折类型:横行2例,斜行9例,粉碎骨折13例。手术于麻醉下初步整复骨折,于距骨折线7~10cm的远、近骨干上各穿一枚骨针,再于距骨折线3~5cm的远、近骨干上各穿一枚骨针。四枚骨针中最远处用粗克氏针做股骨髁上牵引,余三枚用直径4.5mm的皮质螺纹针从外向内穿针做半针固定。手法复位,C型臂显示复位满意后装外固定器,最后取长弧型固定杆将最近端外侧针与最远端粗克氏针内侧做对角连接。2例有软组织嵌入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10例开放骨折清创后直接缝合软组织,闭合穿针复位。3例感染性骨不连和1例钢板弯曲者外侧切口切开,取出原固定物,彻底清创,外固定后,缝合伤口。术后应用全身抗生素,针孔每日2次滴酒精,局部理疗,伤口换药。2~3天拍片复查对位、对线情况,2例不满意者于C型臂下重新调整。1周下地,避免负重,1个月后逐渐练习负重。定时拍片,骨折达临床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  相似文献   
24.
王臻  郭征  栗向东 《医学争鸣》2008,29(4):289-291
由于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应用以及新辅助化疗方案的治疗,使恶性骨肿瘤患者的5 a预期生存率已达到70%,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合理地实施保肢手术.  相似文献   
25.
肌腱痛风极罕见,但曾有因痛风造成伸拇长肌腱自发性破裂的报道[1],现报告1例肌腱痛风患者。患者,男,38岁。以"右腕部包块1年、肿胀疼痛1个月加重1周"为主诉入住西京医院骨科。1年前患者右腕部开始出现一花生米大小包块,不影响关节活动,后逐渐增大并出现渐进性右食指屈伸受限。1个月前包块及周围出现肿胀  相似文献   
26.
TECIA法体外药敏试验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检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TECIA)药物敏感性试验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个体化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ECIA法对7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体外组织块培养,用常用化疗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7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中,阿霉素的抑制率最高,为47.70%;17例骨肉瘤中,表阿霉素抑制率最高,为53.79%;软组织肉瘤20例中,异环磷酰胺的抑制率最高,为53.48%;其他骨与软组织肿瘤33例,阿霉素的抑制率最高,为48.21%.结论 TECIA法药敏试验可能是实现骨与软组织肿瘤个体化化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表面涂布抗生素骨水泥的股骨远端肿瘤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抗感染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79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在本院行瘤段切除、定制轴心式骨肿瘤假体重建治疗,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年龄1446岁(平均21岁),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41例,骨巨细胞瘤15例,软骨肉瘤10例,Ewing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2例。根据Enneking原发恶性骨肿瘤分期,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当中,ⅠA 2例,ⅠB 2例,ⅡA 12例,ⅡB 48例。根据假体表面是否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抗感染涂层组(36例)和无抗感染涂层组(43例),抗感染涂层设计为在聚乙烯套上打孔后术中进行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骨水泥涂布。术后随访观察假体周围感染、肿瘤复发和远隔转移,并评价肢体功能情况。[结果]随访350个月(平均25个月),抗感染涂层组无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无抗感染涂层组术后5例出现深部感染,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假体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其中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2例,远隔转移2例;无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3例,远隔转移2例。最近一次随访,MSTS93功能评分显示抗感染涂层组平均24.6分,无抗感染涂层组平均19.5分。随访期内抗感染涂层组未见假体聚乙烯套表层骨水泥脱落现象。[结论]采用聚乙烯套钻孔并涂布抗生素骨水泥于定制股骨远端肿瘤假体表面的技术能有效控制肿瘤假体重建后感染,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8.
庆大霉素对兔成骨细胞增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栗向东  胡蕴玉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77-179,I003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对兔成骨细胞增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从出生2周的新西兰兔颅盖骨获取成骨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庆大霉素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或72小时,采用四唑盐比色法观察庆大霉素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在含不同浓度庆大霉素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96小时的成骨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高浓度庆大霉素组(800g/ml、1600g/ml)光吸收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浓度庆大霉素组超微结构表现为内质网扩张,胞浆内见大量的吞噬溶酶体。结论高浓度庆大霉素明显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呈现一定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建立数字化骨库,并探讨其在骨肿瘤切除同种异体骨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薄层CT对现有骨库中的大段同种异体骨进行扫描,将所得断层数据输入自制的数字骨科管理软件,三维重建后建立数字化分析系统.利用数字化骨库找到匹配的骨重建材料,并在术前设计截骨范围和异体骨修整.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对11例骨肿瘤患者采用数字化骨库和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13 ~42岁,平均24.7岁;其中骨巨细胞瘤3例,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2例,尤文氏肉瘤l例.术后复查患处X线片并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93(MSTS93)评分系统评价肿瘤学结果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应用数字化骨库可以明显缩短异体骨材料的选配时间,并明显提高异体骨选配的精确性.使用计算机辅助导航进行肿瘤切除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术前CT三维虚拟影像与实际解剖注册点匹配满意,注册误差平均为0.42 mm.11例患者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5.7个月;术后复查影像可见肿瘤切除范围与异体骨重建区域与术前计划完全吻合,肿瘤切除范围安全,边界完整,无肢体不等长或畸形发生;未见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关节塌陷,无明显免疫排异反应;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时间5~7个月,平均6.3个月.MSTS93功能评分平均为25.7分. 结论 建立的数字化骨库可在术前精确选择同种异体骨并完成手术设计,结合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实现骨肿瘤切除、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的个体化设计,可有效提高骨肿瘤手术治疗的安全和疗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索骨肉瘤突变的新基因,探讨通过检测化疗药物相关基因来指导骨肉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3例骨肉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化疗相关药物靶基因检测,并对其中10例患者标本的339个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经系统分析后发现骨肉瘤相关的特异性突变以及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 2009年2月至2013年4月,西京医院术前病理报告确诊为骨肉瘤的23例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6~58岁,平均18.5岁。每个骨肉瘤标本均存在基因突变。在所有的突变中,确定了85个未报道过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基因在全部样本中均出现突变,共同突变位置发生在第19和第29个外显子(第19个外显子c.A3089C:p.His1030Pro,第29个外显子c.A4381G:p.Iie1461Val;c.A4472G:p.Lys1491Arg;c.C4587G:p.Asp1529Glu);NOTCH基因与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药敏结果显示23例骨肉瘤患者均对异环磷酰胺敏感,铂类敏感率为39.1%,阿霉素敏感率为21.7%。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类及培美曲塞敏感率分别为36.3%、47.8%和46.5%。当术前化疗使用的药物全部对患者敏感时,化疗效果均为有效。当使用的药物不全(患者对1种或2种药物敏感)时,只有6例患者得到有效化疗,15例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LK基因与NOTCH基因可能均为致癌基因,在不同方面参与骨肉瘤的病理过程。骨肉瘤个体化治疗可能成为提高化疗效果并最终提高骨肉瘤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