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跟腱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跟腱部皮肤缺损的优化选择。方法:选择1998-02/2006-0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一科收治的运用6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肌)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跟腱部皮肤缺损患者24例,均知情同意。应用6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跟腱部皮肤缺损,皮瓣的最大面积为10.0cm×8.0cm,最小面积为3.5cm×2.0cm。皮瓣选择要点:①跟腱内侧皮肤良好者,用内踝上逆行筋膜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足内侧皮瓣。②跟腱或足外侧皮肤良好者,选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足外侧皮瓣。③跟腱内、外侧皮肤条件均良好者,首选内踝上逆行筋膜皮瓣,次选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足外侧皮瓣。④如合并跟腱、皮肤缺损的病例,用皮瓣移植结合跟腱修复,或选用远端推移腓肠肌肌皮瓣修复。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应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行跟腱功能评定:①优:患者无不适,行走正常,提踵有力,肌力无明显异常,小腿围减少≤1cm,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少≤5°。②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有不正常,提踵稍无力,肌力较健侧稍弱,小腿围减少≤2cm,背伸角度减少在5° ̄10°,或跖屈角度减少在5° ̄15°。结果:随访3 ̄6个月,全部成活20例,皮瓣外观良好,末再破溃;伤口裂开2例,其中1例换药后伤口愈合,另1例经再次行跟腱修复术后伤口愈合;皮瓣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另1例肉芽生长后植皮。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结果:优13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就近取材,切取方便,可选择术式多,成功率高,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是跟腱部皮肤缺损良好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总结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效果。 方法 在踝管动脉穿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采用踝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的软组织缺损3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砸伤12例。损伤部位:足背14例,足内侧2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3 cm~16.5 cm×10.0 cm。皮瓣切取面积最小为6.0 cm×4.0 cm,最大为本组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18 cm ×12 cm,远端蒂旋转点位于平内踝。 结果 临床修复36例,创面Ⅰ期愈合33例,Ⅱ期愈合3例。所有病例经5~15个月随访,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供区创面植皮愈合良好,对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踝管动脉穿支皮瓣,可以修复足部远侧创面,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3.
中前足背软组织覆盖较薄,容易造成肌腱、骨头外露,导致组织坏死,功能欠佳.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用于修复中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车祸及其他重物压伤易致中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上常用修复方法包括带蒂皮瓣修复,游离血管皮瓣修复以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这些修复方法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外踝上皮瓣或筋膜瓣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修复中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但都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报告从1960年以来收治的8例股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在治疗上提出3种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作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并认为以上术式及适应证也适合其他长骨的肿瘤性骨折。  相似文献   
105.
髌骨骨折占全身骨折1%左右。治疗髌骨骨折对保持膝关节完整、恢复正常关节面及关节功能、稳定关节、提高股四头肌肌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从1980年至1993年收治髌骨骨折18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临床最为常见,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并随着交通事故等的高能量的创伤,很易造成粉碎性骨折和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高,甚至截肢,治疗相当棘手,现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09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骨折20例,ⅢA型骨折8例,ⅢB型骨折1例,ⅢC型骨折1例,均急诊行清创、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持续负压引流7~10d,伤口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随访12~24个月,创面中完全愈合30例,无感染病例,骨折骨性愈合28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再行植骨术,无截肢病例。结论:VSD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降低伤口的感染率,缩短治疗时间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优点,彻底清创后,采用VSD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张发惠  林松庆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222-225,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多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多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17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177;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177;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177;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177;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构建,为临床足部损伤修复提供解剖学理论。 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64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6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内踝最凸出点为观测标志点,重点显微解剖: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②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与胫骨、腓骨、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供血关系。另用4侧标本行远端蒂复合瓣摹拟手术。结果: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隐动脉(3-5支)穿皮支、膝下内动脉穿皮支、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7)、骨皮穿支(1-2)支、踝前内侧穿皮支、踝上穿皮支和踝管筋膜穿皮支(4~5支)。②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自腓动脉肌间隔穿支4~8支,最远的跟外侧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77;1.3)cm,外径(0.6&;#177;0.2)mm。③腓肠肌内、外侧头动脉沿途发2-6支的肌皮穿支营养皮神经浅静脉。④胫后动脉肌间隙支营养胫骨、比目鱼肌内侧半。⑤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营养腓骨、比目鱼肌外侧半。上述穿皮支平均外径在0.3~1.6mm,发出皮支、筋膜支、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浅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 结论:小腿皮神经、浅静脉、骨膜、筋膜和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可以设计4种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用于足部和小腿下段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报道内踝前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内踝前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例,轴点在内踝尖上1~3 cm处,平均为2 cm,皮瓣切取的面积:4.0 cm×3.0 cm~8.0 cm×6.0 cm.结果 所有皮瓣均成活.术后有2例远端少部分皮肤坏死,但其皮下有肉芽组织生长,用中厚皮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1.5~6.0个月以上随访,患肢行走步态正常,有痛觉.结论 内踝前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近踝旋转点,转移可修复至中前足背,邻近转移,切取方便,血液供应可靠,是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