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程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 0 3年 2月 2日至 5月 2 5日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 1 2 5例SARS患者进行血清ALT、AST、CK和LD测定 ,分析ALT和AST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CK与发热、LD与肺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1 2 5例SARS患者 (39例重症病例、86例普通型病例 )血清ALT活性在病程第 1、2周开始升高 ,第 2周时重症、普通型患者的ALT升高率分别高达 87 2 %、82 6 % ,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0 1 2 ,P >0 0 5 ) ;第 4周后随病情好转开始缓慢下降 ,第 1 2周时患者ALT已基本恢复正常。SARS患者血清AST活性在病程第 1、2周开始升高 ,第 2周时重症、普通型患者的AST升高率分别为 6 6 7%、4 5 3%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885 ,P <0 0 5 ) ,第 4周开始下降 ,第 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重症患者和普通型患者在发热期的CK升高率分别为 5 1 3%和 5 2 3% ,退热后一周的CK升高率降至 2 6 %、2 3% ,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 )。重症患者和普通型患者在出现肺损害时的LD升高率分别为 6 9 2 %和 5 9 3% ,与发病初期的升高率 (1 2 0 %、1 6 3% )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82.
病毒性肝炎的护肝对症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众多病毒性肝炎患者 ,肝脏状况千差万别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治疗较为混乱 ,滥用药物与治疗不及时严重并存。本文仅从护肝、对症治疗的角度 ,谈谈几个基本问题。1 护肝对症治疗的目的  多种嗜肝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免疫损伤引起肝细胞炎症 ,反复炎症和修复形成肝细胞不规则排列的增生和肝脏的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上述这些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肝脏功能 ,护肝对症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肝细胞炎症 ,逆转肝纤维化和减轻肝硬化对机体的影响 ,促进肝脏功能恢复。一般的护肝药物并不能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 ,即使一些复方中成药中含有…  相似文献   
83.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肝脏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研究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对219例HBsAg阳性且血清ALT持续正常6个月以上的HBV携带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和HBV血清标记物,研究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发生率和程度,分析感染者组织学改变与血清病毒水平、HBeAg及年龄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中95.0%(208/219)肝脏组织学有改变,其中轻度炎症和(或)纤维化(G0~1/S0~1)者占50.0%(104/208),有8.7%(18/208)炎症活动度和(或)纤维化程度在3级(期)或以上。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分布在慢性HBV携带者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慢性HBV携带组中,以HBeAg阳性和阴性分层分析,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纤维化性程度在HBeAg阴性组严重于HBeAg阳性组(χ^2=9.551,P〈0.05);不同年龄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40岁以上年龄组S3~4占21.1%,18岁以下年龄组S3~4仅占7.7%。免疫组织化学检查219例HBsAg全部阳性,HBcAg在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是阳性,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中10例阳性(33.3%)。结论绝大部分HBV携带者存在不同程度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其中约50%为轻度改变,8.6%炎症和(或)纤维化程度在3级(期)或以上。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与血清病毒水平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4.
VEGF、MMP-9、TIMP-2在口腔颌面部鳞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钱忠义  普苹  杨湛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141-1144,1148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中VEGF、MMP-9和TIMP-2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VEGF、MMP-9和TIMP-2在50例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VEGF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与其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加(P〈0.05)。MMP-9的表达率与其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分期越高,MMP-9的表达越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9的表达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增加(P〈0.05)。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T分类、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转移有关。随着T分类、临床分期的增高,TIMP-2的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TIMP-2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降低(P〈0.05)。结论:VEGF、MMP-9的高表达和TIMP-2的低表达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MMP-9的高表达和TIMP-2的低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和疾病进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5.
目的:调查孕妇所感染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及前C/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发生情况,以及变异与肝脏炎症的相关性。方法:PCR扩增111例HBV感染孕妇HBV S基因和前C/C基因启动子区序列,PCR产物经测序后与参考序列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111例孕妇中B基因型占54.1%(60/111),其余51例(45.9%)为C基因型。基因亚型中除B2、C1和C2外还存在C5和B4两种基因亚型。前C/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分析发现,该区段多个位点的变异均有发生,以A1762T/G1764A变异发生率最高。ALT大于正常上限者该区变异总体发生率高于ALT小于正常上限者,且A1846T和G1896A变异与HBe Ag阴性HBV感染相关。结论:感染HBV的孕妇其前C/C基因启动子区存在不同程度变异,且这些变异与HBe Ag的水平及肝脏的炎症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4例,均行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检查并进行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G)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用双抗体夹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1及TIMP-1,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结果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血清MMP-1逐渐降低,而TIMP-1逐渐升高,除G1期与G2期患者比较,S1期与S2期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级别患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血清TIMP-1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呈正相关(P=0.00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正相关(P=0.005);血清MMP-1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呈负相关(P=0.004),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呈负相关(P=0.007),且血清MMP-1和TIMP-1与HA、PⅢNP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血清TIMP-1和MMP-1对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
<正>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高度恶性而临床上不多见的涎腺肿瘤。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SDC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8.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NDPK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亚  杨湛 《西部医学》2006,18(5):654-656
nm23是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为编码17KDI~NDPK样蛋白质,该蛋白具有二磷酸核苷激酶样活性,本文就nm23家族成员的分子结构、各自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做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89.
2002至2003年广州及周边地区1O32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广州及周边地区暴发流行登革热(DF)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032例D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DEV)分离和鉴定。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1.8%)、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6.9%)、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4.7%)、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31.3%)和低钾血症(19.2%)。临床分型仅2例为登革出血热(DHF),其余均为典型DF。从54份发病5d内急性期患者的血清标本中分离病毒19份,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DEV-I型感染;检测30份急性期血清DEV-RNA阳性率为83.3%。结论近年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为DEV-I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肝损害较多,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DHF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0.
患者,男,20岁。8天前感头痛,继而发热38℃左右,伴全身肌肉酸痛,小腿部尤剧。血象正常;CSF:潘氏(±)、蛋白0.735g/L、WBC40×10~6/L;血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凝溶玻片试验(++)、显微镜抗原试验(MAT)>1:800(正常 1:400)。在当地医院以青霉素640万~u及氯霉素1.5g静脉滴注,并用脱水剂及激素治疗3天无效,转我院,患者发病一个月前,有下水摸鱼虫史。体检:T39℃、R18、P92、BP23/15kPa。神清,烦燥、急性病容。颈项强直。心肺(-),腹软肝脾未触及,腓肠肌压痛明显,克氏症(+),布氏症(±),戈登氏左侧(±)。WBC8.4×10~9/L、L0.23、N0.77;CSF无色微浑、潘氏(+)、蛋白(0.9g/L、RBC450×10~6/L、WBC86×10~6/L、L0.88、N0.10、M0.02。EEG中度异常,胸片无异常。入院后先予青霉素加脱水剂、激素治疗3天,体温仍波动在39℃左右,改用庆大霉素、甲硝哒唑、新青Ⅱ静脉滴注,体温渐退,头痛及脑膜刺激症消失。复查CSF:潘氏(+),WBC24×10~6/L、蛋白0.3g/L,糖及氯化物正常。钩体凝溶玻片试验(±);MATLI1:400。住院22天痊愈出院。住院期间曾对同时下水者进行血钩体凝溶玻片试验(-);对患者家中2条狼犬血钩体凝溶试验,其中一条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