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112例髋假体柄五种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及X线系统观察、分析,以假体柄松动、下沉常见的X线征象为依据,探讨各种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变化。指出了非骨水泥假体柄松动、下沉及并发症的力学原因和解剖基础。同时对骨水泥或复合骨水泥取得满意疗效的生物力学基础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三维稳定性和对谁管的减压作用,为今后临床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通过对13例中、重度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标本进行不同内固定器械的固定,判断和观察脊柱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椎管减压情况和椎间植骨的固定作用。结果:Steffee、kaneda器械可使重度爆裂骨折在屈曲、后伸及测湾方向上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Harrington在后伸时可保持稳定,在前屈、侧弯时虽优于Luque,但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在旋转方向上,除Kaneda外的其余器械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明显(P<0.05).当椎间植骨后,除Luque外的所有器械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增加,但轴向旋转也仅有Kaneda能阻止节段的活动。除后伸活动外,Luque器械与器械组对节段的稳定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植骨及Kaneda最理想;Steffee既可保持节段稳定,又可使椎管间接减压;Harrington的稳定作用不甚理想,但对椎管减压最佳;Luque无稳定和减压作用,应避免使用;脊柱前中柱植骨可防止继发后凸畸形和器械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3.
软骨修复组织蛋白多糖代谢与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可改善骨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软骨的代谢,作者前期的实验也证明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能提高软骨修复组织的质量。实验进一步观察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软骨修复组织蛋白多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9-06/2002-02在南方医科大学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新西兰兔24只,8月龄,体质量(2.5±0.2)kg。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和S-甲基异硫脲组,每组8只。②实验方法:将大白兔双侧股骨髁间关节面造成全层软骨缺损,对照组:软骨缺损不充填任何物质;骨形态发生蛋白组:缺损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充填;S-甲基异硫脲组:缺损应用胶原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充填,术后按5mg/(kg·12h)皮下注射S-甲基异硫脲。术后1年麻醉后处死动物。③实验评估:应用组织切片番红O-快绿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按照染色百分率、平均灰度(平均染色程度)和染色厚度(软骨厚度)指标来检测糖胺聚糖含量;应用Na235SO4掺入法检测软骨修复组织蛋白多糖合成。结果:纳入新西兰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年,对照组几乎无红色染色区域;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可见到少量的不均匀红色区域;S-甲基异硫脲组可见到较多均匀一致的红色染色区域。②S-甲基异硫脲组软骨修复组织番红O染色百分率为89.28%,明显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组36.54%和对照组13.4%,S-甲基异硫脲组修复组织番红O-快绿染色平均灰度值134.5,分别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平均灰度值56.8的2.5倍,为对照组26.4的7倍。软骨平均厚度S-甲基异硫脲组1.75cm分别为骨形态发生蛋白组0.76cm和对照组0.25cm的2倍和6倍。③Na235SO4掺入法结果显示,S-甲基异硫脲组[35S]摄入量明显高于骨形态发生蛋白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S-甲基异硫脲的应用能明显增加软骨修复组织糖胺聚糖含量和蛋白多糖合成,对于软骨修复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9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予以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法、O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法、ODI量表评分均较之前有所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予以1年有效随访,研究组1级融合率为93.33%(42/45),与对照组[86.67%(39/4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前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更低。  相似文献   
15.
Thestabilityofplateusedasaninternalfixatorforfracturesisobtainedbymeansofthefrictionoftheplate bonecontactsurfacewiththehelpoftheaxialactionoflagscrews. Manyanimalexperimentsandclinicaltrialshaveprovedthatplate to boneinterfacesplayaveryimportantroleinbon…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通过对SD大鼠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不同时间段骨痂局部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基因表达进行检测,了解TGF-β在增强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纯种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每组40只)单纯四肢骨折组(对照组)与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实验组)(每组40只),两组均利用逆转录PCR基因扩增技术对骨折后l、2、3、4周骨痂局部TGF-β基因表达的改变进行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骨折后1周TGF-β的基因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后3周其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F-β基因表达均在骨折后2周达到峰值,峰值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骨痂局部TGF-β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表明,TGF-β基因参与了增强的骨折愈合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具有最佳抗骨质疏松作用的他汀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为进一步研究他汀药物同时发挥抗骨质疏松和调脂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40只12月龄新西兰白兔通过双侧卵巢切除和泼尼松龙诱导8周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RSV)组,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组,阿仑膦酸钠片(Alendronate,ALN)组。RSV组和Sim组按药物浓度梯度分为五个小组。定期测量白兔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sity,BMD)和骨钙素(bone gamma-carboxyglutamic-acid-containing proteins,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值。结果8周末BMD较0周时明显降低(P<0.05)。12、24和36周末,RSV组、Sim组和ALN组比NS组BMD、BGP水平明显升高,TRACP-5b水平显著降低(P<0.01),并且RSV组与ALN组指标接近(P>0.05)。RSV组内中以60 mg/(kg·d)喂养时,BMD、BGP较其他组明显升高。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效果接近唑来膦酸;亲水性瑞舒伐他汀比疏水性他汀药物作用更佳;并且剂量在60 mg/(kg·d)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Kocher-Langenbeck(简称K-L)入路中臀上动脉深下支、坐骨神经及髋臼后柱切面解剖特点,为安全放置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后柱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正常国人骨盆标本17具34侧,以K-L入路显露髋臼后柱,观测臀上动脉深下支及坐骨神经的移动范围,以后柱长轴为参考予髋臼后柱切片,对各切面进行观测。结果臀上动脉深下支主干长度(52.56±3.48)mm,起始直径(2.44±0.28)mm;伸膝位时,坐骨神经在切断外旋肌群后可水平移位(6.58±2.12)mm;后柱横切面为底角约56.6°~62.4°的等腰三角形。临床应用1例,采用K-L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疗效满意。结论臀上动脉深下支需在放置后柱重建钢板前探查处理;坐骨神经在切断外旋肌群后仍与后柱关系密切,手术过程容易伤及;后柱髋臼区切面按锐角等腰三角形处理,可帮助判断安全钉道的角度及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