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通常以急慢性脑血管病为基础,其主要表现为大脑皮质介导的高级功能的进行性衰退和其导致的获得性持续性认知损害.不同浓度和来源的一氧化氮(NO)在稳态维持及组织病理性改变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NO浓度或其生物利用度偏离正常范围为核心特征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微RNA改变、脑蛋白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3.
综述参附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疾病机制研究进展。参附注射液常用于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治疗机制:(1)心血管疾病方面涉及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调控心肌酶活性、调节心肌细胞电生理效应及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因子;(2)脑血管疾病方面涉及保护神经、改善能量代谢、调节电生理和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因子;(3)其他血管相关疾病涉及增加血管灌注,改变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和认知障碍潜伏性发作,精神病症状和行为障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受限。在发达国家,AD现在被认为是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A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现已有一些学说,如β-淀粉样蛋白学说,Tau蛋白代谢异常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炎症反应学说、胆碱能损害学说等。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停止或逆转AD,因此研发新的有效治疗药物成为全球热点。从天然药物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对治疗AD具有巨大潜能,呈现出多靶点、多途径、副作用低、持续疗效时间长等优点。本文总结了近期有关天然药物治疗AD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好地治疗AD提供文献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分析其S区基因的特征,探明本地区实行核酸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HBV感染的监测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持续改进血液筛查方法,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到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进行HBsAg筛查,将HBsAg(+)标本进行中和试验,对中和试验阳性和HBsAg(-)/HBV DNA(+)标本进行核酸提取,然后按照HBV/HCV/HIV-1 3项目分项做核酸病毒检测,再对HBV核酸检测阳性标本做S区基因分型,运用Mega 5.0将HBV S基因分型的结果做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结果本次共筛查108 244份血液标本,HBsAg阳性率为0.34%;NAT检测108 045份,共有HBV DNA反应性标本32份,流行率为1∶3 376 (32/108 045);中和试验有63份标本检测,其中40份为阳性,中和阳性率为63.5%。40份中和试验为阳性的标本中,26份标本成功测通S区基因,其分型结果为C型26例;32份HBV DNA反应性标本中,11份成功测通S区基因序列,其分型结果为C型9例、D型2例。分析ELISA与NAT之间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发现主要的突变位点是sV126 L/T/I,sT148L/V,sC149F/V,sA159G/D,sR160D/K和sW163/G/R,而sV168A/K位点可能是本地区的潜在突变位点。结论兰州地区献血者HBV S区流行株C和D,以C基因型为主,其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受基因型的影响,这些变异序列为血液筛查策略和筛查试剂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结合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锁定钢板结合可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CPC)对该院从2014年8月—2016年5月收治的22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型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2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0~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平均12.7周,术后无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根据Neer评分评定,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6.4%.结论 注射式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小、填充骨缺损,尤其可强化锁定螺钉在肱骨近端的把持力,从而增强锁定钢板固定骨质疏松患者肱骨近端骨折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反复发作的关节滑膜炎症导致关节和软骨发生不可逆性损伤。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人体内一种气体小分子,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s,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在RA的发病机制中,浓度过高的NO在炎症关节介导许多不同的细胞功能,包括影响免疫细胞及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关节软骨损伤,其合成酶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使用NOS抑制剂可逆转红斑和血管渗漏等典型的炎症症状,还可以降低炎症关节中浓度过高的NO,最终起到治疗RA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椎弓根是椎体的最坚强部分,但由于上胸椎椎弓根狭细,在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有伤及邻近重要结构的风险[1】,故上胸椎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受到了限制。2003年Husded等【2】提出了经肋单元(即椎弓根—肋头关节—椎体)途径置钉的新方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成功,为上胸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心脏缺血及再灌注 (I- R)期间 ,阿片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在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离体心脏 L angendroff模型 ,全心停灌 2 0 min复灌 30 min造成 I- R。在心脏 I- R期间用κ-阿片肽受体激动剂 U5 0 4 88h(10 -6mol/ L)和β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NE(10 -7mol/ L )进行干预。结果 :1NE单独作用与 I- R对照组左室收缩压 (L VSP)在心脏缺血起始 ,复灌 10、2 0及 30 min分别为 [(86 .31± 17.86 vs4 8.0 5± 15 .0 3) % ,P<0 .0 5 ]、[(136 .6 2± 16 .33vs93.33± 15 .4 5 ) % ]、[(12 7.2 3± 17.33vs73.39± 12 .92 ) % ]、[(15 3.4 8± 18.31vs6 8.11± 13.18) % ,均 P<0 .0 1];NE和 U5 0 4 88h一起灌流时及 U5 0 4 88h单独作用时不明显。 2 U5 0 4 88h与 NE同时灌流心律失常评分仅在复灌 10~ 2 0 min(0 .70± 0 .4 8)较单纯 I- R组 (1.6 4± 1.19)明显减小 (P<0 .0 5 ) ,单独 NE或 U5 0 4 88h在各时间段心律失常评分与单纯 I- R组比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 )。 3在心脏缺血后再灌注 10、2 0和30 min时 ,U5 0 4 88h单独作用以及与 NE同时应用心率分别是 (185 .71± 5 5 .33)和 (197.2 2± 2 6 .97) ,(181.86±4 3.0 3)和 (195 .5 6± 5 8.6 8) ,(195 .0 0± 17.35 )和 (179.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否涉及前炎症因子白三烯C4(LTC4)。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I/R组: 采用大鼠部分(70%左右)肝脏缺血60 min再灌注5 h模型,缺血前15 min开始至复灌5 h经颈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3 mL·kg-1·min-1);假手术组:只麻醉开腹,不阻断肝脏血流;IP组:在I/R前先阻断肝左、中叶血流10 min,然后开放血流10 min,余步骤同I/R模型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查肝组织LTC4含量,同时生化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肝组织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HE染色法检查肝组织学损伤。结果:肝脏IP处理完全逆转了再灌注5 h所致肝组织LTC4含量增加(P<0.05);同时增加肝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血清ALT和AST活性(P<0.05),并减轻肝脏组织结构损伤。结论:IP处理减少肝脏I/R期间LTC4堆积,同时伴随血清肝酶释放减少和肝组织结构损伤降低,以及保护肝组织氧化还原状态,表明IP的有利影响可能涉及其在肝脏I/R损伤期间抑制LTC4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