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PCL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PCL)双束重建术中股骨隧道定位变化对移植物等距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10具正常成人新鲜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分别在双束股骨附丽部上选前、后、中、近、远十个测试点,用细软钢丝将各点与胫骨附丽部中点相连,用百分表测量膝关节 0°~ 120°活动范围内各钢丝关节内长度的变化。结果 比较各点的钢丝在关节内长度变化发现,其中前外侧束的近点、后点和后内侧束的近点这3点长度的最大值均不超过2mm。且对前外侧束的近点、后点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中,前外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部上缘的中点(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后内侧束应以其股骨附丽部上缘(即近测试点)为中心钻孔建立股骨骨隧道。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对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的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30例膝关节标本,将后交叉韧带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对双束股骨及胫骨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 结果 后交叉韧带的双束股骨止点中点至股骨内髁关节软骨前缘的距离分别为(8.52±1.81)mm和(11.63±1.81)mm,至股骨髁间窝顶的垂直距离分别为(4.67±0.55)mm和(10.32±1.23)mm;胫骨止点中点至胫骨关节面的垂直距离分别为(8.43±1.21)mm和(14.52±2.31)mm,至胫骨内侧软骨边缘的距离分别为(47.44±6.23)mm和(45.95±6.32)mm。双束股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107.12±15.25)mm2和(65.35±10.27)mm2;胫骨附丽区面积分别为(50.07±11.33)mm2和(51.08±10.22)mm2。 结论 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双束止点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93.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0例,缺损面积2.0cm×3.5cm~8.0cm×16.5cm,皮瓣切取面积2.5cm×4.0cm~8.5cm×18.0cm。结果30例术后均得到随访,26例皮瓣完全存活;皮瓣边缘坏死3例,皮瓣部分坏死1例;发生创面感染6例。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对供区损伤小、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33~62(43.16±8.12)岁;保守治疗时间为7~41(15.47±7.08)个月。19例均采用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VAS评分、Mayo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6(17.16±5.25)个月。术后无感染、皮肤坏死和神经损伤发生。术后6个月无综合握力减弱。VAS评分由术前的4.42±1.17降至至术后3个月的0.53±0.61;Mayo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63±7.88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93.42±5.28;根据Mayo功能评分,优17例,良2例。结论:基于压痛点关节外操作的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采用关节外操作处理关节外主要病变,解剖层次易于理解,视野良好,清理彻底,疗效确切,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95.
缪道一  张凌洲  李慧辉  杨国敬 《中国骨伤》2017,30(11):1018-1022
目的 :探讨髂骨嵴与掌骨头相似性,为髂骨嵴移位重建手部掌骨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6侧上肢标本,10例骨盆标本,解剖观察第2、3、4、5掌骨头及髂骨嵴形态结构特点,测量掌骨头弧高、关节面弧长、掌背径、尺桡径和髂骨嵴弧高、弧长、内外径。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掌骨头与髂骨嵴在形态、结构特点、弧长及各径线长度相似度。结果:第2掌骨头弧长22.040(21.425,23.085)mm,掌背径(14.034±0.465)mm,弧高4.185(4.113,4.598)mm,尺桡径(12.227±0.414)mm。第3掌骨头弧长23.430(22.743,24.153)mm,掌背径(14.316±0.430)mm,弧高4.235(4.170,4.670)mm,尺桡径(12.382±0.425)mm。第4掌骨头弧长21.960(21.245,22.285)mm,掌背径(12.382±0.288)mm,弧高4.125(4.030,4.305)mm,尺桡径(11.991±0.362)mm。第5掌骨头弧长20.030(19.668,20.148)mm,掌背径(11.807±0.358)mm,弧高4.015(3.880,4.205)mm,尺桡径(11.659±0.399)mm。髂骨嵴弧长(22.930±0.701)mm,内外径14.350(13.660,14.739)mm,弧高(4.520±0.184)mm。髂骨嵴内外径与第2掌骨头掌背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42,P0.05),髂骨嵴内外径与第3掌骨头掌背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5,P0.05),髂骨嵴内外径与第4、5掌骨头掌背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94、-5.095,P0.05);髂骨嵴弧长与第2、4、5掌骨头弧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90、-4.909、-13.791,P0.05),髂骨嵴弧长与第3掌骨头弧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5);髂骨嵴弧高与第2、3掌骨头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815、-1.386,P0.05),髂骨嵴弧高与第4、5掌骨头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应Z=-3.152,t=-5.639,P0.05)。结论:自体髂骨嵴与掌骨头在解剖学上有一定相似性,能够成为掌骨头移植的合适供体。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髋后方关节囊和坐股韧带为临床实践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髋关节标本,解剖出髋后方关节囊,将其划分为3区9部,测量每部平均厚度,观测坐股韧带的起止、走行、分支及组织学切片。结果: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坐股韧带与关节囊紧密愈合,主干从坐骨处发出走行在Ⅱ、Ⅲ区之间,汇入分支后主要在ⅡE部和ⅠB部内走行,并逐渐向股骨侧(ⅠC部)偏移,在髂股韧带深面汇入止于大转子根部的偏前方。结论:对髋后方关节囊及坐股韧带的了解能有助于手术的设计和优化。  相似文献   
9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随访研究29例(29髋)首次THA后早期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并针对脱位原因分别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患者中,软组织张力异常17例;假体位置不良6例;假体位置不良伴软组织张力异常1例;患者活动范围超过安全范围5例。其中15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脱位,7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再脱位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外展中立位牵引,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结论:分析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脱位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8.
后凸成形术对椎体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后凸成型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青壮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为L1~L2,建立L1~L2的三维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unit,FSU)的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模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过程在L2椎体中置入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手术前后治疗节段和相邻非治疗节段椎体应力和应变的变化。结果: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的影响极小,但治疗节段椎体增强区域的应力增加和应力分布变化明显。结论: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骨水泥能增强治疗节段的总体强度和刚度水平,有利于椎体功能的重建。但随后的邻近椎体骨折可能归因于潜在的病因学(骨质疏松)而不是外科手术的干预。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漏斗技术"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并对该技术的实验和临床应用一致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8年7月至少有1枚螺钉置于T1~T12的3具人类尸体标本和11例患者的资料.由一位缺乏胸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年轻脊柱外科医师采用"漏斗技术"完成全部螺钉的置入.根据术后薄层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3.1个月,未见医源性血管、神经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失败率在标本和患者分别为14%(10/72)和15%(8/55);标本和患者危险性穿破分别为2枚(3%)和1枚(2%);置钉准确性在标本和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6枚(11%)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1枚(2%)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未见椎弓根下壁和前壁穿破;患者置钉准确性比较:T1~T4比T5~T8(P>0.05)、T1~T4比T9~T12(P>0.05)、T1~T8比T9~T12(P>0.05).在所有患者中,仅1枚螺钉需要重置.年轻脊柱外科医师在第1、第2、第3具标本上发生置钉失败数分别为6枚、3枚和1枚.结论 "漏斗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准确和经济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一致,通过该技术使年轻医师迅速安全、准确置入胸椎弓根螺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0.
13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发生于长骨干骨折的严重并发症,随着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发展和普及,近来有关术后FES并发症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院于1985年10月至2004年4月行全髋(半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共1008例,术后并发FES 1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