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新术式---部分带阔筋膜张肌骨膜瓣移植术,进行随访观察并评估其早期疗效。方法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共14例14髋。外伤性4例,原因不明10例;男11例,女3例;年龄6~15岁,平均(10.28±2.98)岁。 CatterallⅡ期4例,Ⅲ期10例。术前Harris评分为62~87分,平均(71.9±6.9)分:良2例,可7例,差5例。 VAS疼痛评分为0~5分,平均(3.0±1.8)分。手术中保留逢匠肌,切取部分带阔筋膜张肌的骨膜瓣,股骨头减压和植入骨膜瓣,缝合固定骨瓣,手术后常规蛙式位置固定3个月。结果14例手术全部成功,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8~33个月,平均(22.61±8.60)个月。随访时患儿疼痛基本消失,步态基本正常,髋关节活动度良好,X线提示股骨头坏死改善,股骨头高度较术前增加明显,股骨颈骨折愈合。随访时Harris评分为79~95分,平均(89.5±4.7)分;优6例(42.9%),良7例(50%),可1例(7.1%);总体优良率达92.9%。所有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VAS疼痛评分为0~1分,平均(0.2±0.6)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tulbergⅠ期3例,Ⅱ期10例,Ⅲ期1例。结论部分带阔筋膜张肌骨膜瓣移植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相关文献未见报道,是一种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对有感染、骨不连和/或软组织及骨缺损,并多次手术失败等复杂性骨折病人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骨折病人采用外固定与显微技术结合的方法治疗。结果 12例病人伤口均Ⅰ期愈合;11例病人骨折在手术后3~8月内愈合(平均4.7月),骨愈合率为91.7%。结论 外固定与显微两项技术结合治疗复杂性骨折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骨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54例,年龄90~99(92.35±2.60)岁。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1例。将患者分为早期手术组(入院后48 h内手术,n=27)、延迟手术组(入院后48~72 h手术,n=18)、晚期手术组(入院后72 h以后手术,n=30)。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后,身体条件好者早期手术治疗;身体条件差、基础疾病严重者适当延迟手术,给予损害控制。搜集并分析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包括术前评估情况、基础疾病、手术相关指标等,比较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不同时期死亡率、生存曲线的异同。结果早期、延迟和晚期手术组原发病数量分别为(3.04±1.91)、(4.06±1.59)、(4.13±1.61)种,晚期手术组多于早期手术组(P=0.019);心源性基础疾病分别为6、4、15例,晚期手术组高于早期手术组和延迟手术组(P=0.044);伤前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别为(68.89±8.70)、(67.50±8.95)、(62.83±7.73)分,晚期手术组明显低于早期手术组(P=0.008)。晚期手术组住院时间多于早期手术组和延迟手术组(P<0.05)。3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骨折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3、6个月死亡率,生存曲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础疾病严重、身体条件差的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适当推迟手术同时全面评估其风险、纠正机体紊乱是安全、有效的,其术后生存状况可达到与身体条件较好的早期手术患者等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44.
骨盆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在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0例以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病例的救治,研究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和经验。结果50例患者均得到成功救治,远期随访无严重的腰背部疼痛以及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结论对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采用骨科损害控制技术救治,能明显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5.
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儿童多发伤骨折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救治以多发骨折为特征的儿童严重多发伤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996年5月~2006年6月,对27例严重多发伤儿童均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快速止血、控制污染、骨折临时外固定-ICU复苏-二期确定性修复术)救治。结果20例成功救活,经6个月~1.5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其中12例功能完全恢复正常,5例出现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1例还在进一步治疗中,6例死亡。结论早期正确地判断伤情,快速有效地止血、控制污染,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稳定、制动减少继发性损伤,是提高儿童严重多发伤生存率的关键,损伤控制技术是一种抢救儿童严重多发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近年来,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成为国内用于修复小腿远端、足跟部、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对17例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予以修复,结果皮瓣存活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47.
腕掌侧切割伤神经与肌腱错接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部切割伤多由玻璃、刀等锐器所致,肌腱和神经常单一或同时损伤,在修复神经肌腱时必须仔细辨别,否则可导致神经肌腱错接。我们自 1989年 1月~ 1999年 12月共收治 11例腕部切割伤后神经与肌腱错接患者,现结合临床资料总结分析,以便吸取教训。 临床资料 本组腕部切割伤 11  相似文献   
48.
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损害控制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损害控制在26例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经验,研究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时机。结果本组26例全部生存,19例返回原工作岗位,7例生活自理,其中3例尚需继续治疗。结论(1)严重多发伤的ISS_(90)≥17分,骨关节型严重多发性损伤中,则以骨与关节损伤为主的ISS_(90)≥16分。(2)骨科损害控制有利于提高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特别是对四肢和骨盆骨折,外固定器临时固定能有效地控制损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多节段胸椎结核经胸腔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胸腔入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23例,一期行结核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4~44个月,平均26个月.23例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无窦道形成;神经压迫症状得到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Cobb角平均矫正8°.术后平均5个月X线片示病变椎体间骨性融合,术后1.5年X线片复查椎体高度未丢失;无椎体结核复发患者.结论 一期经胸入路治疗多节段胸椎结核具有病变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局部损伤小的优点,术中植骨及固定好,后期椎体间融合率高,病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38例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ISS值17~57分,平均25.7分.脊柱骨折按Denis分型:Ⅳ型12例,Ⅱ型22例,Ⅰ型4例.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A级7例,B级7例,C级14例,D级10例.其中手术治疗35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0.3个月.36例骨折愈合,神经症状16例完全恢复,14例有一级以上恢复,8例无变化.结论 损害控制有助于脊柱脊髓型严重多发伤的救治,可有效减少ARDS和MOF的发生;手术时机取决于脊髓损伤和全身情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