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7例肝移植患者按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6,门静脉淤血去除50 ml)和B组(n=21,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检测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的条件下,B组术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前白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效果优于50 ml,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内毒血症,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建立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去除门静脉淤血对恢复灌流后血清内毒素、TNF-?琢、D-乳酸水平,以及小肠湿/干重比、组织学评分、小肠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影响.结果 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复流后血清内毒素、TNF-?琢、D-乳酸、小肠湿/干重、组织学评分以及组织匀浆MDA和MPO含量(P<0.05).结论 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通过减轻内毒素吸收和降低血清TNF-?琢产生来改善小肠淤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双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性手术切除的5例肝脏双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病人均为男性、HBsAg阳性和双肿瘤结节均位于肝右叶.4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20 ng/ml.术前诊断4例为肝细胞癌,1例为肝内胆管癌.术后2年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脏双肿瘤更多地表现为肝细胞癌的特点.肝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去除门静脉淤血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去除门静脉淤血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检测家兔肝脏原位冷灌注20、30、40 min后淤血的门静脉中内毒素含量变化,观察门静脉淤血去除对恢复灌流后4 h血清内毒素、丙氨酸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结果 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P<0.01),同一阻断时间每去除2.5 ml淤血血清内毒素含量显著下降(P<0.01).在阻断30 min和40 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能降低血清ALT、HA、及肝组织匀浆MDA的含量和肝组织NF-κB活性,增加肝组织匀浆SOD活性,与不去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阻断20 min组去除门静脉淤血与不去除相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淤血中内毒素含量随阻断时间延长明显升高,可能是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去除门静脉淤血可以减轻肝脏的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门静脉淤血去除减少内毒素吸收,进而降低肝组织NF-κB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γ激动剂曲格列酮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以曲格列酮处理体外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化标记物E-钙黏蛋白和清蛋白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溴甲酚绿法检测,化学发光法检测肿瘤标记物AFP.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l、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曲格列酮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使细胞周期明显阻滞于G0/G1,并诱导E-钙黏蛋白表达.经曲格列酮处理后,清蛋白分泌量显著增加,AFP明显下降,细胞周期蛋白Dl、c-myc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曲格列酮可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抑制其生长,其机制可能涉及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和c-myc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肝外淋巴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6年8月间67例肝内胆管癌术后病理资料。结果22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8%。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者16例,位于肝右叶者6例。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47%,16/34)显著高于肝右叶(18.2%,6/33)(X^2=6.332,P=0.012)。肝十二指肠韧带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最高(95.45%,21/22)。肝左叶肿瘤淋巴结转移可累及胃小弯侧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且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结论肝内胆管癌淋巴结转移途径因原发肿瘤位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肝移植多采用非转流手术,术中阻断门静脉可导致肠道淤血、肠上皮的缺血缺氧,使肠道内环境改变,引起肠道内菌群失调,大量产牛细胞内毒素被吸收入门静脉[1].尽管肝脏枯否细胞可以清除内毒素,但移植肝的枯否细胞功能减退,移植肝成为内毒素损伤的主要靶器官,甚至引起肝功能衰竭[2]."放血疗法"已为多数临床医牛接受,但肝移植中去除门静脉淤血多为经验性,缺乏实验依据.我们建立兔肝脏原位冷灌注模型,观察恢复灌流时去除门静脉淤血对血清内毒素及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经ERC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ERC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住的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6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归纳分析ERC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患者就诊的症状主要为胆道梗阻和胆管炎表现。60例胆管狭窄的ERC介入治疗治愈率为55%(33/60),好转率为30%(18/60),总有效率为85%(51/60)。吻合口型、肝外型、肝内型及肝内外混合型BS的介入治疗治愈率分别为100%(6/6)、63.6%(7/11)、27.2%(3/11)及53.1%(17/32)。结论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既有特征性表现,又有多样性表现,已成为肝移植术后再次就诊的主要原因,经ERC介入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首选。但目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总体疗效尚不是很理想,治疗效果与其类型密切相关,吻合口型疗效最好,肝外型次之,肝内外混合型和肝内型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9.
李殿启  李健  赵晓光  王浩 《安徽医药》2018,22(11):2159-2161
目的 探讨老年肥胖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C)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6例老年肥胖A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被分成两组:腹腔镜手术组77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部分血液检测指标和手术相关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分别为(34.5±16.4)mg·L-1和(42.8±17.9)mg·L-1,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分别为(51.3±12.6)U·L-1和(58.2±12.9)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48.8±9.7)min],但是术中出血少[(21.3±7.2)mL],术后肛门排气快[(23.6±6.9)h],疼痛程度轻[(3.0±0.9)分],住院时间短[(5.1±1.8)d];腹腔镜组脂肪液化和感染发生1例,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发生3例,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5例和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作为腹腔镜技术经验丰富的医师治疗老年肥胖ACC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双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性手术切除的5例肝脏双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病人均为男性、HBsAg阳性和双肿瘤结节均位于肝右叶.4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20 ng/ml.术前诊断4例为肝细胞癌,1例为肝内胆管癌.术后2年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脏双肿瘤更多地表现为肝细胞癌的特点.肝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