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52.
曹奕  李佩芳  陈幸生 《中国针灸》2006,26(10):741-743
介绍张道宗教授对督脉的研究和通督调神的学术思想,及其运用通督调神法治疗中风、癫、眩晕、强直性脊柱炎、外伤性截瘫、儿童多动症等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3.
<正>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属中医“痿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损害脊髓前角细胞而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因无特殊和及时的治疗,留有四肢或单肢肌肉弛缓型瘫痪后遗症。我们通过应用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00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基本痊癒369例,显效340例,好转260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为96%,发现疗效与病情,病程有明显的反比关系,与疗程成正比,与年龄关系不明显,发现疗效与主要的瘫痪肌肉有关,说明电排针治疗脊髓灰质炎确有一定疗效。为了进一步明确疗效,本研究应用肌电图检查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客观指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4.
<正>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1])。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复杂繁多,而缺血后炎症级联反应可能是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2])。张其梅等~([3])认为由中枢神经系统各类组织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在脑缺血损伤后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元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刺可以调控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干预缺血脑损伤的效应~([4])。1缺血性脑卒中与炎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5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消除或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针刺可以调气血、通经络、利关节,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对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运动功  相似文献   
56.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近3年中风恢复期的住院病历,集中进行筛选、分型,收集中风恢复期的循证证据,组织专家研讨论证,优化中风病恢复期的针灸治疗方案,客观总结和评价该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形成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路径,并制定了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路径标准。实施针灸为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临床路径,在提供标准化诊疗服务的同时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突出了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57.
高玉宝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1):1081-1083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因此,对该病进行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当前焦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也在近年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机理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现将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锁孔术治疗三叉神经痛(TN),半面痉挛(HFS)和舌咽神经痛(GPN)的疗效。方法 对207例患者实施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和神经切断术,其中三叉神经痛169例,半面痉挛31例,舌咽神经痛7例。结果 三叉神经痛治愈和好转160例(94.7%),失败9(5.3%);半面痉挛患者症状治愈29例(93.5%),失败2例(6.5%);舌咽神经痛患者症状治愈7例(100%)。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死亡或小脑或脑干梗死等。其它并发症包括有小脑血肿1例,中度听力损失3例,暂时性面瘫3例,一侧声带不完全性麻痹1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和神经切断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的指导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12岁儿童3个班,共180人,分为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指导组(简称模式指导组)60人,医生指导组60人,对照组60人,通过指导前后牙齿菌斑指数测定和问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探讨该模式的指导效果。结果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前后牙齿菌斑指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9.79、12.43,P<0.001);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后牙齿菌斑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1.16,q=9.86、9.46,P<0.01)。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前后问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33.17、36.39,P<0.001),对照组调查前后问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t=2.38,P<0.05);模式指导组、医生指导组指导后问卷知识知晓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13.92,q=35.13、35.35,P<0.01)。结论儿童口腔卫生指导工作模式是一种有效、经济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在农村地区广泛、持久开展,能够很大程度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通过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教育效果。结果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在教育前3组差异无显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t=9.38~24.14,P〈0.001),空白对照组调查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0.07、0.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差异无显著性(q=1.51、1.82,P〉0.05)。结论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这项工作有效、经济、广泛、持久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