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0 毫秒
21.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鄄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 3例,L4/5 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
【摘要】 目的:建立尸体标本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模型,探究在模型上进行内镜下OPLL“沉船”减压技术(sink boat technique,SBT)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新鲜冰冻尸体标本,在导航机器人定位和CT引导下,从侧方经胸腔按术前规划路径穿刺T9椎体后缘。穿刺到达椎体后缘中份后,推注骨水泥并使之沿后纵韧带渗透到椎管内,CT扫描确认骨水泥渗入椎管并分布在T9椎体后方即认为模拟OPLL制备成功。采用内镜下SBT,从一侧椎间孔和对侧部分椎弓根入路进入椎体,从两侧向中心磨除部分椎体,直至双侧贯通,形成凹槽状椎体后缘的缺损,能够容纳模拟的OPLL。使用带线锚钉,将OPLL骨块锚定下沉并固定在椎体凹槽内,以达到椎管腹侧减压的目的。结果:我们成功在尸体标本上制备了胸椎OPLL的骨水泥模型,T9椎体后缘模拟OPLL椎管侵占率达49%。内镜下SBT手术顺利完成了胸脊髓腹侧的减压,术后CT证实模拟的OPLL通过内镜下SBT技术成功沉入并固定在椎体内,椎管矢状径恢复率达218%。结论:内镜下SBT是一种创新的胸椎内镜手术方法,在尸体上可以将模拟的节段性胸椎OPLL沉入椎体内达到椎管减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应用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患者10例.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测量置钉参数(进钉点、置钉角度和螺钉长度与直径).采用常规颈前方入路术,显露椎体前壁致两侧外缘,辨清固定椎体上下终板.在X线透视引导下,严格按照术前的置钉参数置钉.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及MRI,由放射科医师与非术者骨科医师共同评价.术后1,3,6,12个月随访,并进行评价. 结果 术中除1枚C4和l枚C7螺钉未能成功置入外,共计置入C3~C7螺钉24枚.术后CT示4枚损伤椎弓根外侧壁.术后1例1周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9例均获随访.按Frankel分级,3例创伤患者中1例A级患者无恢复,但无加重,另2例有2~3级恢复;6例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提高到13.4分,按Hirabayashi法计算,改善率为60.7%.所有受访患者,除2例发生吞咽困难外,余均无并发症发生.各例早期均有骨融合出现. 结论 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可行.置钉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个体化置钉参数的测定及术中X线透视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弥散张量成像、脊髓疾病、椎间盘”关键词,查阅2003年1月—2014年12月有关MR-DTI在脊髓疾病应用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MR-DTI体现脊髓病变早期组织空间组成和各组织成分之间水交换功能的改变,并能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反映脊髓束功能的完整性。MR-DTI已逐渐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脊髓损伤时期的判断和腰骶椎神经根病变的诊断以及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DTI应用于脊髓疾病的诊断时,由于存在脊髓体积过小、扫描时间过长、运动伪影等不足,阻碍其在脊髓疾病诊断领域的发展。目前,随着并行成像技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结论DTI已在脊柱脊髓领域发挥出常规MR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影像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及经验的丰富,DTI应用存在的阻碍必将得到解决,DTI在脊髓疾病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下前路经椎体打孔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nterior transcorporeal approach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ATPECD)不同角度、直径的椎体骨隧道对C4椎体上终板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集1位健康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图像,建立C2~T1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选择C4椎体按破坏和不破坏终板2种方式和不同打孔直径建立AB 2组模型(A6、A8、A10和B6、B8、B10)。对各模型施加1 N/m扭矩模拟颈椎屈曲运动,分析不同打孔方式和不同打孔直径对C4椎体上终板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①云图显示A组椎体上终板开口边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B组B10模型终板前份出现少量应力集中,其余模型无明显应力集中。2组模型上终板的应力集中范围和应力最大值均随钻孔直径增加而增加。2组模型C4上终板应力最大值分别为A6:11.51 MPa、A8:17.33 MPa、A10:18.49 MPa和B6:2.57 MPa、B8:2.89 MPa、B10:3.65 MPa。②分析2种打孔方式在颈椎屈曲载荷下终板前后份的Mises应力分布。B6模型C4上终板前后份应力与正常模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8模型C4上终板前份Mises应力与正常模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他模型与正常模型存在明显差异(P=0.000)。③对各模型C4上终板进行骨折风险预测,结果提示A组模型上终板均存在不同数量的骨折高风险单元(A6:0.8%;A8:2.3%;A10:7.2%),而B组模型上终板骨折风险较低。结论:ATPECD手术所建立的2种类型的骨隧道中,破坏上终板的骨隧道会导致终板开口边缘应力集中及终板骨折风险,而不破坏终板的骨隧道可以避免上述风险。为了将终板骨折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内,不破坏终板的骨隧道应控制直径在椎体前缘高度的2/3以内,破坏终板的骨隧道应控制直径在椎体前缘高度的1/2以内,并且应避免破坏终板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NA binding 1,ID1)通过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对骨肉瘤143B细胞血管生成影响,并验证人骨肉瘤组织中ID1与血管生成和VEGF-A表达相关性.方法 收集33例人骨肉瘤石蜡组织,利用免疫组化分析ID1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相关性,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骨肉瘤中ID1与血管生成相关通路及VEGF-A表达的相关性.利用慢病毒和小干扰RNA建立差异表达ID1的143B细胞株,制备相应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通过Transwell迁移、小管形成实验,比较各组CM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CEs)迁移和成管能力的影响;利用PCR、Western blot、ELISA检测差异表达ID1后143B细胞中VEGF-A的表达.结果 生信分析提示ID1参与多条骨肉瘤血管生成相关通路,且VEGF-A与ID1的mRNA表达呈正相关(r=0.244 1,P=0.005 7).33例人体骨肉瘤组织中ID1阳性表达组中MVD较ID1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且ID1与VEGF-A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64 3,P=0.006 5).体外实验证实过表达ID1组较对照组的CM能显著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能力(P<0.05);与之对应,敲低ID1表达组较无效干扰组的CM能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和成管能力(P<0.05).过表达ID1的143B细胞中VEGF-A表达和分泌显著升高,而敲低ID1表达后143B细胞中VEGF-A表达和分泌降低(P<0.05).结论 ID1可能通过上调骨肉瘤细胞中的VEGF-A表达来促进骨肉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脊柱内镜垂直锚定联合战壕技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8月,采用后路经皮脊柱内镜垂直锚定联合战壕技术治疗13例单节段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43~ 64岁,平均50.5岁.病程3~17个月,平均9.2个月.其中,临床症状以颈痛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