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大鼠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灭效果,探讨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双股骨骨细粒棘球蚴病大鼠30只,对30只大鼠左侧骨细粒棘球蚴病区给予总剂量为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结束3d后,取鼠左、右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行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死亡率;采用酶化学染色法检测原头节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变化,观察IMRT对大鼠骨细粒棘球蚴的治疗效果。结果 IMRT作用3d后,原头节伊红染色结果 可观察到,经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整体结构消失,出现深蓝色着色,原头节死亡率为(51.22±19.34)%,远高于未经IMRT治疗的右侧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死亡率(3.55±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头节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检测发现,经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右侧明显减弱,且左侧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琥珀酸脱氢酶SDH产物的平均光密度数值为(0.7193±0.1145),远大于右侧的(0.1015±0.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可促进鼠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死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杀灭效果,探讨IMRT对骨棘球蚴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50只,对50只大鼠左侧股骨棘球蚴病区给予剂量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1w后活杀取材,取大鼠左、右股骨棘球蚴包囊后行电镜观察,应用RT—PCR法定量检测骨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IMRT作用1w后,电镜下均可观察到接受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棘球蚴包囊存在明显的放射损伤,而右侧未出现;RT—PCR法检测发现接受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棘球蚴包囊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大量表达,RQ值为(67.39±17.35),而右侧则极少量表达,RQ值为(1.4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可促进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包囊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脑脓肿病人行常规MRI和1HMRS扫描。完成扫描后用随机分析软件包Functool2进行分析,获得脓液和脓肿壁的波谱图。结果9例病灶中8例检测到氨基酸(AA)峰,1例没有AA峰。另有2例脓液培养见厌氧菌生长的脓肿的波谱图中可见乙酸(Ac)峰和琥珀酸(Suc)峰。9例脓肿壁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比较:Cho和NAA低于对侧并有显著性差异,Cho/NA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HMRS不但可提高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准确率,而且还可根据Ac峰和Suc峰的有无提示是否厌氧菌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MED)与传统开放式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同期、随机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后路纤维内窥镜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50例(治疗组) ,应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47例(对照组),分析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结果:2种方法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相近,但MED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少,费用相对低廉.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情况下,MED术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 I)与MR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联合应用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环形强化病灶行常规MR I、DW I和1H-MRS扫描。完成扫描后用Functool 2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波谱图,并对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酐(Cr)浓度进行测量。比较脓肿和肿瘤在DW I上的信号及在1H-MRS上病灶内有无氨基酸(AA)峰和病灶壁与对侧正常组织的Cho、NAA、Cho/Cr、NAA/Cr、Cho/NAA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DW I脓腔内7例(7/9)高信号,2例(2/9)混杂信号;1H-MRS脓腔内8例(8/9)有AA峰;脓肿壁Cho和NAA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肿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Cho分别为482.17±52.50、716.00±159.47,t=-4.398,P<0.01;NAA分别为374.50±109.84、838.33±232.16,t=-4.718,P<0.01),Cho/Cr、NAA/Cr、Cho/NAA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肿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Cho/Cr分别为1.83±1.16、1.20±0.34,t=1.641,P>0.05;NAA/Cr分别为1.30±0.65、1.40±0.19,t=-0.347,P>0.05;Cho/NAA分别为1.39±0.42、0.86±0.29,t=2.485,P>0.05)。DW I瘤腔内2例(2/23)高信号,1例(1/23)混杂信号,20例(20/23)低信号;1H-MRS瘤腔内23例均无AA峰;瘤壁Cho、Cho/Cr、Cho/NAA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Cho分别为799.57±206.09、544.93±121.58,t=6.296,P<0.01;Cho/Cr分别为3.19±1.57、1.17±0.33,t=4.329,P<0.01;Cho/NAA分别为4.15±2.17、0.86±0.32,t=5.494,P<0.01),NAA、NAA/Cr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NAA分别为244.64±126.99、653.21±128.62,t=-8.525,P<0.01,NAA/Cr分别为0.86±0.38、1.44±0.42,t=-4.624,P<0.01)。结论DW I上绝大多数脓肿为高信号,但部分胶质瘤和转移瘤也可为高信号,此时1H-MRS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脂、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本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每组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进一步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关用药对血脂、尿酸水平的影响。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6.00%,和对照组的78.00%比较明显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在LDL-C、HDL-C、TG以及TC四项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积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四项血脂水平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前两组尿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尿酸水平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能够起到显著的疗效,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脂及尿酸水平;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能否有效减少脊柱结核围手术期出血及相关不良事件。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行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结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小剂量氨甲环酸治疗组(小剂量组)、大剂量氨甲环酸治疗组(大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全身抗结核治疗2~3周后行一期经椎间孔入路病灶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小剂量组静脉泵注含1 mg/k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50 mL,大剂量组泵注含15 mg/k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50 mL,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均于术前30 min开始泵注。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时间、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前后凝血功能、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较小剂量组和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红细胞比容均高于小剂量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血管和神经损伤及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2个月,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落等情况。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大剂量氨甲环酸可降低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风险,且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完全随机化对照研究,探讨不同药物组合对女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 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绝经后的骨质疏松患者;共298人,年 龄50-87岁,平均(67. 3±10. 5 )岁。随机被分为3组,分别为:粤组:钙(Ca )垣骨化三醇组(C);B 组:钙(Ca)+骨化三醇(C )垣降钙素(CT)组;C组:钙(Ca)+骨化三醇(C )+双磷酸盐组(BP )。进 行药物治疗观察1年以上。观察药物治疗期间骨密度、骨生化指标25-( OH )D猿、BAP、TRACP-5h变化 情况,从药物疗效、依从性、恶性事件,骨折发生率等多方面加以研究。结果:最终完成研究的共有 220人(74. 5%)。A组治疗依从性要好于B组和C组(P <0.01 ),B组治疗依从性要差于C组尤其前 半年(P <0.05 )。B组,C组联合用药前后骨密度的改善最为明显,骨生化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显著 性(P <0.05 )。显示A组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有限,B组治疗半年后患者BAP水平明显上升且 TRACP-5b)明显下降(P <0.05 ),一年后患者胸椎及髋部BMD分别提高了 7.08%,及9. 60豫。C组骨 生化变化趋势与B组类似,胸椎及髋部BMD分别提高了 5. 07%和6. 92%。B组,C组再骨折发生低 于A组。结论钙剂和维生素D基础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抗骨吸收药物阿伦膦酸钠或降钙素早期较 明显抑制骨吸收,一年后可以明显提高骨密度,且降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它们联合治疗达到了叠加 的效果,1+1 >2。但联合治疗由于费用、不良反应的增加,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此外新疆地区女 性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25-( OH)D3用药剂量不足,应更多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杀灭效果及周围神经的损伤,探讨IMRT对骨棘球蚴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50只,对50只大鼠股骨棘球蚴病区给予剂量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1w后活杀取材,取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应用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骨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取相同部位、相同位置的坐骨神经,行HE染色、电镜观察坐骨神经神经元的变化。结果 IMRT作用1w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到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大最表达,坐骨神经神经元结构正常,未受到放射线损伤。结论 IMRT对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0.
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血透血管通路的不断改进,动静脉内瘘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我院自1997~2000年,用钛轮钉血管吻合器在9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