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成人脊柱畸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脊柱矢状面平衡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既往研究报道了大量广泛应用的评估矢状面脊柱骨盆序列的参数,如: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 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匹  相似文献   
72.
在局部解剖教学上肢解剖操作中发现,1成年男尸左侧肱二头肌为4个头(图1)。该类变异中国人体发生率为2.25%[1-2],比较少见,现报道如下。左上肢肱二头肌呈现4个头,长头、短头的起止、行程、神经支配及血液供应未见变异。在短头内后方,见一索状肌束,长21.50 cm,宽1.05 cm,厚0.82 cm,起于喙肱肌止点上方的肱骨内侧面,穿喙肱肌肌腹的中下部,在肱骨中下部肘窝上方9.44cm处与短头会合。在肱骨体下半前内侧面肱二头肌短头内后方,见一扁薄肌束,长15.32 cm,宽2.03 cm,厚0.71 cm,起于肱骨干,向下在肘窝上方1.12 cm处附着于肱二头肌肌腱。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博兴县纯化镇的实施十年后的现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博兴县的纯化镇6个行政村的村民和部分新农合的工作及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共计调查425人。结果:被调查人员普遍意识到新农合有力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层医疗条件差、报销手续复杂、跨区域报销难等问题仍困扰着;政府支持、监控等配套政策仍不够健全;区域限制性明显。结论: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快配套措施制定、执行和监管,使这一利国利民的新型服务模式更快更广的推广开来。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使用Charite SBⅢ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6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共有48个患者获得平均8.3年(5.2至11.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术前诊断,把患者分为3组:①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的患者9例;②椎间盘退变(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合并腰椎间盘突出(nucleuse pulposus prolapse,NPP)的患者35例;③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post-disctomy)的患者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0~100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并拍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测量术前及随访期间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结果:在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都有明显改善,与术前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很好的保持,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术前评分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之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评分缓解率好于其他两组(P<0.05);术前及各随访时间段,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退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都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椎间盘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水针刀联合骶管注射及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骶管注射治疗联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组采用水针刀联合骶管注射及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4%,对照组有效率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水针刀联合骶管注射及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佳。  相似文献   
77.
正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是脊柱中惟一的滑膜关节~([1]),由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以及关节囊和滑膜组成,其与椎间盘构成了脊柱的三关节复合体。FJ在指导和限制脊柱运动上有重要作用,这与FJ解剖特点有关~([2])。FJ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改变必然会对脊柱的运动与生物力学产生影响,从而与某些脊柱病变产生联  相似文献   
78.
正慢性腰痛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有争议,腰椎融合术已经成为治疗由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明显慢性下腰痛的标准方法;然而腰椎融合术可能会损伤脊柱的正常生理和生物力学功能,固定节段的活动度降低会引起邻近节段受压增加,从而导致受累节段的退变~([1])。因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被作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治疗手段之一,得到快速发展~([2])。从1966年Fernstrom~([3])最早使用不锈钢球替代腰椎  相似文献   
79.
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型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骨水泥渗漏特点.方法 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plasty,PVP)治疗的单椎体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urst fracture,OVBF)患者107例.采用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椎体前缘及中柱压缩比描述椎体高度,统计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类型及渗漏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VAS 评分术后3d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及术后3天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及中柱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骨水泥总体渗漏率61.7%,所有渗漏均为无症状渗漏.无骨水泥通过椎体后壁破损的皮质发生渗漏.结论 PVP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相对于椎体后壁破损的皮质,骨水泥更易通过椎基静脉孔及与椎基静脉相通的椎旁静脉发生渗漏.  相似文献   
80.
目的 :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特点,探讨DTI在评价颈脊髓慢性损伤的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2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20例CSM患者(CSM组),并选择年龄匹配的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椎磁共振DTI,测量CSM组病变节段以及对照组C2/3~C6/7节段颈脊髓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ostropy,FA)。比较对照组不同节段颈脊髓的ADC值和FA值,将CSM组和对照组颈脊髓的ADC值和FA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对CSM患者颈脊髓ADC、FA评分和颈椎改良JOA(m JOA)评分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颈脊髓的ADC值自C2/3~C6/7节段呈上升趋势,而FA值呈下降趋势,C2/3节段颈脊髓的ADC值较C5/6和C6/7节段明显低,而FA值明显高(ADC:F=3.546,P=0.008;FA:F=13.82,P0.001)。CSM组颈脊髓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性减小(P0.001),而ADC值则显著性增加(P0.001)。CSM组颈脊髓的ADC值与m JO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287,P=0.220),而颈脊髓的FA值与m JOA评分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359,P=0.005)。结论:CSM患者颈脊髓DTI与正常人群存在差异,其ADC值较正常人群升高,而FA值则明显降低;m 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