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外科学   12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含中药血清对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复方水煎剂的大鼠含药血清对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增殖的体外影响.方法:以高剂量(10倍于大鼠常规剂量)的中药复方S、T、F水煎剂对成年雄性去势SD大鼠灌胃(中药组,即S组、T组、F组),每天2次,共3天.另以与中药水煎剂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进行对照.末次灌胃后于60~90 min时间段内取下腔静脉血制成血清,用以体外培养PC-3,用MTT法测定培养4、24、48、72 h的细胞存活率,比较细胞存活率的差异.结果:中药组和对照组细胞的光密度随培养时间延长均呈增加趋势.培养4 h,各中药组细胞存活率均升高,相互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24、48 h以后,F组、T组细胞存活率分别开始出现下降.培养4、24、48、72 h,S组细胞存活率均升高,各时间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复方F含药血清抑制PC-3细胞增殖,可用于动物实验进一步明确体内有无抗肿瘤作用;中药复方S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2.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晚期一线内分泌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北京、上海、广州的三个中心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初步反映中国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现状.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内分泌治疗效果以及生存预后的预测因子.方法 收集三个中心52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其中272例资料完整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效果以及生存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8.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80.2%的患者以内分泌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Gleason分值、有无骨转移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最低点是晚期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 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为疾病晚期,内分泌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Gleason分值、有无骨转移和PSA最低点是晚期前列腺癌疾病进展的独立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尿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定量测定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免疫测定(EIA)法定量检测41例BTCC患者尿液中MMP9的含量,同时对9例BTCC术后复查阴性患者、9例癌前病变患者、13例其他泌尿系统疾病患者、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结果:BTCC组尿液中MMP9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对照组,MMP9的量随着肿瘤的分级分期升高而升高,初发复发肿瘤之间其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截取值为1.5ng/ml时,尿MMP9测定诊断BTCC的敏感性为90.2%,特异性78.7%。结论:BTCC患者尿液中MMP9的含量明显升高,并与肿瘤的侵袭状态密切相关;MMP9可能成为一项新的用于BTCC筛查诊断和术后随访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4.
原发性输尿管癌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7-84岁 (中位值61.5岁) .结果 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有18例,腰痛3例,无症状者1例.11例患者术前行输尿管镜检,均通过病理活检证实为输尿管癌.6例行输尿管部分切除,16例行肾、全长输尿管及膀胱部分袖式切除术 (标准根治术) .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 (5-109个月) ,全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45.8%.因癌死亡7例,T_1期7例中仅1例因癌死亡 (14.0%) ,而T_2及以上的15例中6例死亡(40.0%) .输尿管部分切除组6例中3例死亡,标准根治术组16中仅4例死亡.结论 血尿是输尿管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输尿管镜捡查是术前确诊输尿管癌的最准确方法,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报告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颈部梗阻病人18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前确诊仅5例,另13例术后经病检确诊。强调了尿动力学、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和尿道膀胱镜检在诊断本病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诊断本病的要点:(1)40岁以上男性,有持续的下尿路梗阻症状,临床检查前列腺增大不明显;(2)尿动力学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梗阻位于膀胱颈部;(3)前列腺切除或膀胱颈内切开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4)病检证实有前列腺增生。  相似文献   
106.
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术后辅助性动脉化疗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4月至2006年1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GC(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例.平均年龄60岁.按AJCC(2002年)肿瘤分级分期标准,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5例、Ⅲ级20例、Ⅲ级合并腺癌3例、Ⅲ级合并鳞癌1例,腺癌1例;T2N0M024例、T2N1M01例、T3N0M04例、T3N2M01例.总结30例患者的肿瘤控制情况、生存率和保留膀胱生存率.结果 30例平均随访23(5~38)个月,1例无瘤生存11个月后失访,余29例中无复发及转移17例,出现转移并死亡4例,复发8例;其中浅表性复发5例,浸润性复发3例;29例中保留膀胱手术21例,全膀胱切除术4例.2年无瘤生存率88%,2年保留膀胱生存率72%.患者对动脉化疗耐受良好,无严重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 结论保留膀胱手术联合GC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近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良好,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tiologic relationship of prostate cancer and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polymorphism in southern China. Methods A hospital-based and 1 : 1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142 matched pains of subjec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85 cases of prostate cancer and 82 controls of other diseases after informing consent. The CYPIAI ,CYPI7 and AR gen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PCR, PCR-RFLP.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An increase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development was observed with the early first spermatorrbea (age<18) (OR=2. 90,95% CI: 1.76-4. 80), early first sexual intercourse (age≤ 24) (OR=2. 38,95% CI: 1.14 -4. 96), frequent sexual intercourse before 35 year old (OR=1.80,95% CI: 1.19 -2. 70),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OR=2. 70,95% CI: 1.31 -5.58), more intake of pork (OR=2. 27,95% CI: 1.38 -3.70). Factors in lowing the risks were the fruit intake and drinking of green tea by OR value at 0. 25 (95% CI: 0. 08 -0. 75) and 0. 52 (95% CI:0. 28 -0. 96) respectively. CYP17 A1/A2 and CYP17 A2/A2 genotypes were rel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nd OR values of 1.78 (95% CI: 0. 70 -4. 53) and 2. 57 (95% CI: 0. 91 -7. 25) respectively.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CYP17 polymorphisms and early first spermatorrbea and family cancer history related to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OR value at 13.35 (95%CI: 1.58 -113.00) and 4.01 (95% CI: 1.22 -13.1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exual intercourse, dietary intake and family cancer history should be related to prostate cancer occurrence. CYP17 polymorphism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It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to the prostate cancer.  相似文献   
108.
浸润性膀胱癌病人50%有临床检测不到的微转移灶,有微转移灶的患者多数1年内出现症状。全身化疗对浸润性膀胱癌有一定疗效,但能否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尚存争议。本文对浸润性膀胱癌的辅助、新辅助化疗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膀胱癌选择辅助和新辅助化疗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探讨第7版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阴茎癌病理N分期是否具有更好的预测预后价值。 【方法】 1999年到2012年共110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按照第6 版和7 版 UICC-AJCC 病理N分期系统分期。Kaplan-Meier法进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 (DSS) 分析并采用Log-rank 检验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测模型比较,概率比卡方检验(LR)、AIC标准和c-index一致性系数作为预测模型的评估标准。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第6版分期pN1、pN2、pN3患者的3年DSS分别为89.6%、55.2%和32.5%,pN2与pN3患者之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6)。按照第7版病理N分期标准,旧版pN2期患者中16例升期为pN3,6例pN3期患者降期为pN2。第7版分期pN1,pN2,pN3患者的3年DSS分别为89.6%、65.0%和31.2%,各组之间的D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淋巴结结外侵犯和结内转移患者,3年DSS分别为73.1%和23.9%(P < 0.001)。模型评估结果显示第7版病理N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预测预后准确度。【结论】 UICC-AJCC第7版病理N分期能更好地预测阴茎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