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目的通过对使用国产后稳定型TC—Dynamic人工膝关节系统5a以上的临床随访,评估该假体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和假体存活状况,分析影响膝关节假体远期存活率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各种因素。方法2003年9月~2006年3月,本中心使用国产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50膝。术前膝关节KSS评分的膝评分平均17.0分,功能评分平均20.4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数(ROM)平均86.2°。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4a,共28例40膝术后获得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4例失访,3例死亡。随访时KSS膝评分平均86.8分,功能评分平均83.5分,ROM平均118.4°。随访时影像学x线片显示:3例胫骨平台内侧发现小于2mm的透亮线,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余病例显示下肢力线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迹象。本组未出现远期感染病例发生。结论使用国产后稳定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2.
背景:世界血友病协会的治疗指南明确表示,关节置换应当在保证患者凝血因子活性的情况下进行。目的:观察血友病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97/2006在血液内科的配合下,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监测,根据指南制定常规流程,进行因子Ⅷ(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或因子Ⅸ(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替代治疗,对4例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6个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与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凝血因子进行常规替代治疗,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85)。置换后早期3个膝关节出现关节内血肿或肌肉出血,其中1例患者因凝血因子抑制性抗体形成,导致1侧膝关节置换后伤口裂开,行扩创清理后,伤口愈合良好。4例患者6个膝关节置换后没有晚期感染、假体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4例患者置换前膝关节KSS评分平均28.2分,功能评分平均35分。置换后KSS评分85.2分,功能评分87分,与普通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后评分相似,但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约3倍,住院费用为普通膝关节置换的2.5~3倍。结果显示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和凝血因子水平监测是保证血友病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最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3.
背景:世界血友病协会的治疗指南明确表示,关节置换应当在保证患者凝血因子活性的情况下进行。目的:观察血友病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97/2006在血液内科的配合下,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监测,根据指南制定常规流程,进行因子Ⅷ(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或因子Ⅸ(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替代治疗,对4例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6个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结果与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凝血因子进行常规替代治疗,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85)。置换后早期3个膝关节出现关节内血肿或肌肉出血,其中1例患者因凝血因子抑制性抗体形成,导致1侧膝关节置换后伤口裂开,行扩创清理后,伤口愈合良好。4例患者6个膝关节置换后没有晚期感染、假体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4例患者置换前膝关节KSS评分平均28.2分,功能评分平均35分。置换后KSS评分85.2分,功能评分87分,与普通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后评分相似,但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约3倍,住院费用为普通膝关节置换的2.5~3倍。结果显示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和凝血因子水平监测是保证血友病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最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4.
背景:世界血友病协会的治疗指南明确表示,关节置换应当在保证患者凝血因子活性的情况下进行。 目的:观察血友病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1997/2006在血液内科的配合下,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监测,根据指南制定常规流程,进行因子Ⅷ(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或因子Ⅸ(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替代治疗,对4例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6个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 结果与结论:围手术期应用凝血因子进行常规替代治疗,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85)。置换后早期3个膝关节出现关节内血肿或肌肉出血,其中1例患者因凝血因子抑制性抗体形成,导致1侧膝关节置换后伤口裂开,行扩创清理后,伤口愈合良好。4例患者6个膝关节置换后没有晚期感染、假体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4例患者置换前膝关节KSS评分平均28.2分,功能评分平均35分。置换后KSS评分85.2分,功能评分87分,与普通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后评分相似,但平均住院天数延长约3倍,住院费用为普通膝关节置换的2.5~3倍。结果显示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和凝血因子水平监测是保证血友病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最后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流体切应力在组织工程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模拟流体切应力作用于骨组织后对感应细胞(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刺激,达到骨量增多和快速血管化的目的。通过阐述流体切应力对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促进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和血管化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止1/3骨折畸形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病废的修复重建。方法 1997年4月 ̄8月为1例髋关节功能完全袁失且膝已行融合导致整个下肢残废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及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关节功能竽建,结果 术后随访1年患者置手杖行无不适,恢复日常生活及轻体力工作,结论对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痊伴股骨干上1/3骨折畸形愈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和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重建髓关节功能是有  相似文献   
107.
自体输血在人工关节转换术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人工髋、膝关节转换术后出血量较大,尤其最膝关节转换术后平均引流量达600 ̄800ml,常需输血治疗。而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自体输血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方法 自1991年走,我院骨关节科共对433例施行人工髋、膝关节转换主的患者采用了自体输血技术,主要方法包括术前预存自体血和术后引流血回输技术。结果 单纯依靠术前预存自体血输血组,术后约有69%(2  相似文献   
108.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62,自引:7,他引:555  
吕厚山  徐斌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56,160
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方法51例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于术后3-13天行双侧上行性静脉造影。分析调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09.
国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测量及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测量中国人膝关节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的大小 ,比较不同测量方法间的差异 ,为开发国人膝关节假体及手术安装假体提供参数。方法 :在 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 6 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共 36 0个膝关节侧位片上 ,测量胫骨内侧平台前后缘连线分别与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的垂线 (方法 1)、胫骨结节下胫骨中上段轴线的垂线 (方法 2 )以及胫骨后侧皮质切线的垂线 (方法 3)的交角 ,得到不同测量方法的后倾角值。结果 :方法 1为( 11.74± 3 .87)°( -1.5~ 2 2 .5°) ,方法 2为 ( 8.91± 3 .5 7)°( -2 .5~ 19.5°) ,方法 3为 ( 6 .2 1± 3 .5 1)°( -6~ 17°)。 3种测量方法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并高度相关。不同病种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 ,与年龄相关性较低。与国外报道的相同方法测得数据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国人胫骨内侧平台后倾角较小 ,胫骨平台后倾角个体差异较大 ,术中截骨应根据个体情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110.
关节镜下膝关节后室游离体取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报告膝关节后室游离体关节镜检查的结果,探讨对游离体行直径4mm、30°关节镜取出术的方法。方法 对膝关节正侧位 X线片示后室有异常高密度影的骨关节炎患者,使用4mm、30°关节镜经后外及后内入口检查,并分别在其前方1~1.5cm添加辅助入口,对发现的游离体行镜视下取出术。术后观察小腿和足部痛觉,踝及足趾的跖背屈运动,足背动脉搏动并行膝侧方应力试验。结果1999年1月~2000年12月,在364例膝关节镜手术中,对17例在X线片上可见膝关节后室游离体的骨关节炎患者,行后外和后内入口的关节镜检查。9例在后外室发现游离体,行关节镜视下取出术。后内室均未发现游离体。术后1例X线检查发现后外侧皮下残留1枚游离体,1例出现后外侧切口血肿,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和韧带并发症。结论 用4mm、30°关节镜行膝关节后室检查及添加辅助口行镜下游离体取出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