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EGFR、PTEN在常见恶性脑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抑癌基因——人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类似物(PTEN)在常见恶性脑肿瘤中的表达及与脑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像法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四种脑肿瘤,共计100例标本的EGFR和PTEN表达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EGFR的阳性率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中分别是76%(19/25),36%(9/25),28%(7/25)和24%(6/25)。PTEN的阴性率在上述四种肿瘤中为40%(10/25),8%(2/25),8%(2/25),4%(1/25)。PTEN阴性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7个月,PTEN阳性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的过表达和PTEN的缺失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常见,并和预后关系密切。但是,在髓母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中EGFR的过表达和PTEN的缺失不常见。因此针对EGFR和PTEN的靶向治疗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有意义,而在其他三种肿瘤中不实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之临床特点、分型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6例颈椎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3型,Ⅰ型以椎管内为主型(17例),采用经后路入路手术,8例辅助内固定术;Ⅱ型以椎管外为主型(4例),采用经前外侧入路手术,均未行内固定术;Ⅲ型为椎管内外均衡型(5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均辅助内固定术。术中发现单侧关节突关节破坏者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经后路行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取自体髂骨行植骨融合术。结果26例中神经鞘膜瘤19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脊膜瘤1例。肿瘤全切除23例、次全切除3例,50%(13/26)患者肿瘤切除同期行内固定术,Ⅰ型8例、Ⅲ型5例。平均随访30个月,4例(15.38%)复发,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及脑脊液漏,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和脊柱后凸畸形。结论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肿瘤分型并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颈椎"哑铃"形肿瘤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脊柱稳定性被破坏者需同时行内固定以重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1例(94.5%),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22例(40.8%),SimpsonⅡ级切除者29例(53.7%);余3例SimpsonⅢ级切除(5.5%).术后随访6~72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报道十分罕见的鞍上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1例。患者 ,女性 ,15岁 ,因双上肢抽搐 1年 ,多尿、视力下降 2个月入院。查体 :双视乳头水肿 ,其余无神经系统阳性发现。MRI显示为鞍上的囊性占位病变 ,大小 4 cm× 3cm×3cm,轻度梗阻性脑积水。血中 GH、PRL、THAC、TSH、L H、FSH、TT3、TT4、CORT- 1都在正常水平。手术经右侧室穹隆柱间入路全切除病灶。组织经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神经丝蛋白 (NF)+,病理诊断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随访 10个月 ,患者学习生活良好。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有特殊的组织学发生、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该肿瘤如能获得早期诊断及手术全切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89例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8例,女性61例;年龄10~69岁,平均45.42岁。经后正中入路Ⅰ期施行复位器辅助寰枢关节复位,以两块AO钢板连接枕骨与第2,3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取自体髂骨行枕颈植骨融合,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共随访6~48个月,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由术前的8.80±1.36增至术后的15.35±1.47,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25,P=0.001);手术改善率达82.93%。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平均值比较,寰齿间距(9.22mm∶3.72mm)和齿状突顶点至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10.41mm∶3.23mm)减小,而延髓颈髓角(130°∶150°)和脊髓可用空间(11.13mm∶15.54mm)增加,4项指标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术中Ⅰ期复位辅助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但远期手术疗效尚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脊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简称脊髓血网)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及要点。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脊髓血网患者23例,其中VHL病5例。采用McCormick标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脊髓功能。根据肿瘤与脊髓的关系将脊髓血网分为3型:髓内型、髓外型及嵌入型,回顾性分析各型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 23例脊髓血网均在显微手术下全切,其中髓内型10例、髓外型9例、嵌入型4例。术后1周患者症状改善18例,其中髓外型脊髓血网改善8例、嵌入型4例、髓内型6例,无变化者2例,3例加重病例均为髓内型。各型脊髓血网术前、术后6月McCormick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无肿瘤原位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脊髓血网的有效方法,术后患者症状可改善明显,髓外型和嵌入型肿瘤疗效优于髓内型。  相似文献   
17.
地震是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近20年来地震已造成超过300万人丧生[1]."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由于救援非常困难,部分伤员在伤后几天才被救出,或者因当地条件有限,未能及时规范手术治疗.我科对21例未能及时规范治疗、后期入院的地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并探讨一种切除第三脑室前部病变的显微手术入路。方法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入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10例。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死亡1例。结论该入路利用脑室的自然裂隙到达第三脑室,几乎不损伤正常脑组织和血管结构,具有手术损伤小,术野暴露清楚等优点,是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优选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术后,近期下丘脑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防治第三脑室肿瘤术后下丘脑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的78例第三脑室肿瘤患者手术后近期(1个月内)下丘脑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其按照肿瘤部位、病理性质、大小、血供、手术切除程度进行分类统计,用SPSS 13.0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这些并发症的因素。结果 78例术后下丘脑反应37例,发生率47.4%;死亡5例,下丘脑反应病死率为13.5%(5/37)。其中电解质糖代谢紊乱33例(42.3%),尿崩症27例(34.6%),激素水平低下16例(20.5%),高热6例(7.7%)。好转痊愈率:激素水平低下43.7%,其余均>70%。第三脑室前部颅咽管瘤术后最容易发生下丘脑反应(P<0.05)。结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术后近期存在程度不同的下丘脑反应,其发生与肿瘤部位、病理性质有密切关系。经积极治疗,大部分下丘脑反应能在术后1个月内好转甚至痊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