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掌骨骨折的前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与分析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 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对收治的45例掌骨骨折患者随机应用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A组)、微型钢板(B组)和交叉克氏针(C组)固定治疗,每组15例.从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第4周及第12周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2.8个月.①疗效评定:参照TAFS的评分标准,掌指关节功能术后4周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86.67%、80.00%和33.33%;术后12周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93.33%、86.67%和73.33%.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A、B、c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3.33%和26.67%.③手术时间:A、B、c组平均时间分别为(19.53±2.58)、(39.00±4.31)、(21.60±3.07)min.④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08±2.48)、(7.47±2.77)和(9.87±3.25)周.结论 采用组合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的内固定方式较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有明显的优越性,是治疗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内固定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行早期减压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激素、甘露醇,高压氧,营养神经等治疗。结果经术后6~12个月随访,显效率为70.1%。结论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正确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早期恰当的手术时间的把握,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可以在临床外科治疗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一次性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经硬脊膜入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观察其近期手术疗效.方法 本组6例脊髓钳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确诊.手术方法均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然后在颈椎间盘突出相应的硬脊膜的位置上纵行切开硬脊膜,显露颈髓和上、下神经根及齿状韧带,切开纤维环取出髓核组织.结果 本组6例均获随访,按JOA评分标准平均提高3-6分,肌力平均提高2-3级,术前症状基本消失或缓解.术后予以X线片及MRI复查,无明显并发症,钳夹节段的颈髓均显示压迫解除.结论 一次性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经硬脊膜入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法.它可避免多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2006年1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14例(18椎),采用经皮穿刺方法经椎弓根在伤椎内置入球囊扩张后使塌陷椎体复位后,将含钡骨水泥填充物灌注入球囊扩张后所形成的空腔内重建伤椎的稳定,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缓解程度(VAS法)的变化与Cobbts角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7个月,均达到疼痛缓解,手术前后Cobb’s角有显著差异,手术前后椎体前中高度有明显改变。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可迭到满意的止痛效果,同时还可部分纠正后突畸形,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改善突发性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方法:将1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水平上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的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改善突发性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处理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确诊病例,共17例。实施手术13例,行前路和(或)后路病灶清除+置管灌洗术;非手术4例,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4~6周)并卧床。达到感染治愈标准后的1~2周,佩戴外固定支具下床活动。【结果】13例手术治疗者术后24~48 h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7±2.1)分改善至术后(3.2±1.3)分,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35±2) d ,2例患者因减张缝合术后4周拆线,其余均12~16 d一期拆线,切口愈合良好;4例非手术者治疗约4周后症状明显改善,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28±1)d,腰痛VAS评分由治疗前(7.9±2.2)分改善至治疗后(2.3±1.4)分。所有病例实验室复查白细胞、CRP正常和(或)ESR基本恢复正常,MRI复查信号均正常或有明显改善后予以出院,住院时间平均(74±2.5) d。随访6~60个月,均无感染复发情况,常规复查X线和(或)C T提示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恢复,MRI提示信号正常或明显改善,达到临床愈合。【结论】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确诊后以有效抗生素治疗(>4~6周)和卧床为主,若短期内药物治疗无效,体温和白细胞持续升高、C-反应蛋白(CRP)与血沉(ESR)持续不降或升高,或者影像学显示软组织或终板有破坏信号改变者应及时手术治疗,能迅速缓解疼痛、缩短病程,获得临床愈合。  相似文献   
17.
颈椎骨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颈椎骨肿瘤切除及颈椎稳定性重建的颈椎骨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对18例颈椎骨肿瘤病例进行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治疗,观察及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18例均获得随访,3个月随访疗效均较满意,局部疼痛或神经根痛缓解,完全消失16例;神经功能按照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较术前均有1-3级提高。1例前列腺癌转移瘤病人于术后12月死亡,1例软骨肉瘤分别于术后16月发生多处转移致器官衰竭死亡,1例骨巨细胞瘤术后20个月复发,其余14例未见复发征象。未发现与手术直接相关的死亡,术后植骨融合均良好。结论根据颈椎骨肿瘤的性质、部位、外科分期,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切除肿瘤、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术后相应的辅助化疗及放疗,通过个体化的治疗,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寄狭窄症患者实施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并对病人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信件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2.3个月。术后功能按Macnab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64例,良20例,可6例,优良率达95.6%。2例术后6个月、12个月症状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显微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加神经根管减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999年2月至2006年1月行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结核患者35例。随访8个月至4年,平均2.3年。【结果】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35例,术后3-8个月X线复查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恢复评估按日本JOA评分:术前平均7.3分,术后平均13.6分,平均提高6.3分,手术后平均改善率67.74%。颈椎生理弯曲得以恢复,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并发症。【结论】颈椎结核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前提下采用植骨钢板内固定是可行的,它能为颈椎提供稳定性,利于骨融合和早期康复,同时,恢复和保持颈椎生理曲度,有利于保持手术后疗效。早期手术治疗,能够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残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海马内注射衣霉素和红藻氨酸均可诱导内质网应激介导海马神经元凋亡,但两者大有不同。 目的:比较海马CA1区内注射红藻氨酸和衣霉素后不同时间段海马神经元的死亡情况。 方法:将96只成年雄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PBS组、红藻氨酸组和衣霉素组,海马CA1区分别注射红藻氨酸、衣霉素和PBS。 结果与结论:Fluoro-Jade B染色显示,红藻氨酸组小白鼠注射后2,3,4,5,6,8 h损伤侧出现海马神经元死亡明显。衣霉素组小白鼠注射后4 h损伤侧CA1区可见神经元明显死亡,对侧无明显死亡;衣霉素组小白鼠注射后5 h损伤侧CA1-3区未见神经元明显死亡,但对侧CA1-3区可见大量神经元死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衣霉素组小白鼠注射后4,5 h神经元死亡明显区域内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的表达明显上调。结果提示海马内注射衣霉素后5 h出现海马神经元同侧给药对侧死亡的现象,是由于海马内注射衣霉素后随着药物浓度的扩散在4.0-5.0 h间神经元凋亡可能有一个由同侧向对侧迅速蔓延的过程,这是不同于红藻氨酸海马内注射诱导神经元死亡过程的又一新现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