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总结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DVR)治疗联合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室应用DVR术治疗联合心脏瓣膜疾病101例,其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2~63岁,体重45.2~68k。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1例,退行性变瓣膜病变1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NYHA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74例,Ⅳ级11例。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07.8±34.4)min,主动脉阻断(78.5±27.2)rain,术后呼吸机辅助(10.5±4.8)h,术后监护(61.2-.I-15.5)h,术后住院(10.4±4.3)d。手术死亡6例(5.94%),各类手术并发症22例(21.78%)。术后84例随访时间4—48月,11人失访。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活动能力显著改善;术后2年出现左房血栓1例,脑栓塞致左侧肢体瘫痪1例,二尖瓣轻度瓣周漏1例,尚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主动脉瓣间断缝合、二尖瓣连续缝合、保留二尖瓣后瓣及三尖瓣环缩等外科技术的改进和加强术后处理可降低双瓣膜置换术的风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NUSS 手术矫治漏斗胸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9月,采用胸腔镜下NUSS手术矫治10例漏斗胸患者.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平均失血量<10 mL.1 例术后出现少量气胸;1 例术后出现少量胸腔积液,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术后平均住院8.4 d ,胸廓畸形矫正满意.矫形...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肺鳞状细胞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251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清除的2535枚淋巴结(LN)中,434枚(17.1%)发生转移。第1l、10、8、7、6、4、2组淋巴结转移率(LNR)均较高,第9、5、3、1组LNR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期患者LNR较低。中央型肺癌LNR(50.5%)较周围型(27.1%)高(P<0.01)。上叶肺鳞状细胞癌纵隔LNR较下(中)叶高。原发病灶位于上叶者易发生上纵隔组转移;原发病灶位于肺下叶者除下纵隔组外,亦可出现上纵隔组转移。跳跃性纵隔LNR为19.5%。结论: 肺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原发部位有关,且伴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中对原发病灶位于上叶者,应重点清扫上纵隔组LN和下纵隔第7组LN;对下(中)叶者,除下纵隔组LN外,也应清扫上纵隔组LN。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chip)技术检测57例NSCLC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mRNA;选择单克隆抗体CD31和CD34,采用免疫组化对肿瘤组织进行MVD计数。结果:57例NSCLC患者外周血CEA mRNA阳性表达率为61.4%;CD31和CD34显示的MVD结果分别为(29.7±12.1)条和(38.2±12.7)条,范围分别是10~61条和19~76条。CEA mRNA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NSCLC患者,其肿瘤MVD较高的则更容易发生外周血微转移。  相似文献   
25.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5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1999年10月至2008年9月,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行心内直视手术共587例。其中各种先天性心脏病45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28例。结果:全组患者顺利完成不停跳手术。体外循环时间(78.13±18.52)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61.21±16.5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2.01±8.83)h。术后并发血红蛋白尿21例、低心排血综合症11例、呼吸道感染5例、灌注肺3例。住院死亡13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综合症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室颤2例,肾功能衰竭、心脏压塞、脑部气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呼吸衰竭各1例。随访2~108月,发现有3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抗凝不当脑栓塞2例,无晚期死亡。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多数心内直视手术,既有外科微创和外表美观的优点,又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远端肺血管发育的评估手段及指标。方法:对47例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A组)进行3DCE—MRA及超声心动和术中测量,将MRA测量结果与术前心动超声及术中测量值进行组内比较;选择其中15例(B组)和另外5例同年龄组原发病为非心源性且对心脏及肺血管发育无直接影响的开胸手术患者(C组)进行肺组织活检,形态半定量测量肺细小动脉平均中膜厚度百分比(MT%)和中膜面积百分比(MS%)、单位面积肺细小动脉数目(APSC)、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MAN)、单位面积平均肺泡数/肺细小动脉数(AAR)。将B组与C组病理学检测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在B组中将MRA可显示的肺血管分枝级数与病理学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内比较,3DCE-MRA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及超声心动测得值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MT%和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SC、MAN、AAR差异明显(P〈0.01);B组内肺动脉分枝级数与APSC、MAN呈正相关(P〈0.01),与AAR呈负相关(P〈0.01),与Mc Goon比值和PAI呈正相关(P〈0.05)。结论.3DCE—MRA对于肺血管发育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基本可以替代有创的心导管检查,其所测量的Mc Goon比值和PAI指数和显示的肺动脉分枝级数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围术期并发症的预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术后6h(T4)、术后24h(L)、术后72h(T6)、术后6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在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中央型ASD患者中10例行Hybrid手术,9例行常规外科手术,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9例患者手术成功,均顺利出院。Hybrid手术住院费用高于常规外科手术(P0.01),但Hybrid手术时间和修补缺损长径小于常规外科手术(P0.05~P0.01)。结论:Hybrid手术可以替代常规外科手术对部分单纯中央型ASD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9.
自体心包跨环补片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 5例肺动脉发育较差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在行心室矫治和RVOT重建术中 ,按跨环补片手术方法 ,13例为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组 (试验组 ) ;12例同期行常用的心包带瓣或不带瓣跨环补片组 (对照组 )。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主要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两组无手术死亡和再手术病例。术毕测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压比值及右房压力 ,术后观察多巴胺用量及肺动脉瓣反流等指标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自体心包同时扩大肺动脉瓣环与瓣膜的跨环补片技术重建RVOT ,可取得满意的防止肺动脉瓣反流的早期手术疗效。操作简单、取材方便、易于掌握 ,可作为RVOT重建术的很好补充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瓣膜功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比较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下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于2015年9月—2018年12月被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5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单操作孔胸腔镜组)25例,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对照组(常规胸正中手术)27例,采用传统胸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总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上下腔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80±4.70) h vs.(14.28±6.13) h,t=2.282,P=0.027]、监护室时间[(28.19±9.15) h vs.(46.54±21.51) h,t=4.053,P<0.001]、术中输血量[(216.00±172.43) mL vs.(366.67±227.02) mL,t=2.679,P=0.010]、术后24 h引流量[(146.32±157.78) mL vs.(315.37±251.87) mL,t=2.893,P=0.006],住院天数[(14.84±3.33) d vs.(19.48±7.46) d,t=2.933,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异常,随访结果均满意。 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房间隔修补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可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更美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