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4 毫秒
31.
螺旋CT容积测量在眼眶发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螺旋CT(S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 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内眶距的关系,并观察2 1例筛窦炎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眶容积的差异。结果:14岁前眼眶容积增长迅速,正常成人眼眶容积男性大于女性,平均眼眶容积男女分别为2 5 .0 4±2 .37ml,2 2 .89±2 .6 7ml。眼眶容积与内眶距无相关,筛窦炎患者与正常人的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CT可用于眼眶容积的测量,眼眶容积呈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对比经纤支镜及CT引导经皮肺穿刺给药治疗耐药型结核空洞的优缺点.方法 将81例耐药型结核空洞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纤支镜介入术及CT引导经皮肺穿刺注药术,评价两组治疗l、2、3个月有效率、并发症等指标,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和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纤支镜治疗组38例患者,完成治疗37例,治疗完成率为97%,1、2、3个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6%、27%和57%,插管一次成功率为90%,并发症发生率为11%;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43例,完成治疗40例,治疗完成率为93%,1、2、3个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22%、35%和65%,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3%,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经x2检验分析,两组的治疗完成率(x2=0.811,P=0.368)、并发症发生率(x2=0.298,P =0.585)、1个月治疗有效率(x2=0.484,P=0.487)、2个月治疗有效率(x2=0.570,P=0.450)、3月治疗有效率(x2 =0.459,P=0.459)、插管/穿刺一次成功率(x2=0.255,P=0.6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影响因素分析:空洞直径<3 cm时,纤支镜介入组4例患者,有效3例;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12例患者,有效1例.空洞直径较小时,纤支镜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有效率(P=0.027,<0.05);空洞直径>5 cm时,经纤支镜治疗组12例患者,有效4例;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10例患者,有效9例.空洞直径较大时,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有较高的有效率(P =0.036,<0.05);空洞位置在肺野中内带,纤支镜介入组29例患者,有效19例;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7例患者,有效1例.空洞位置在肺野中内带时,纤支镜介入治疗有较高的有效率(x2=4.099,P=0.043,<0.05);空洞位置在肺野外带,纤支镜介入组8例患者,有效2例;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33例患者,有效25例.空洞位置在肺野外带时,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有较高的有效率(x2=5.293,P=0.021,<0.05).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空洞位置在肺野中内带,纤支镜介入组29例患者,并发症1例;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7例患者,并发症4例.空洞位置在肺野中内带时,纤支镜介入治疗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P=0.003,<0.05);空洞位置在肺野外带,纤支镜介入组8例患者,并发症3例;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组33例患者,并发症2例.空洞位于位于肺野外带时,CT引导经皮肺穿治疗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P=0.043,<0.05).合并肺气肿及肺纤维化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法有效率相仿,但纤支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两种介入治疗术对耐药结核空洞均有满意疗效.直径较小、位于肺野中内带的耐药结核空洞,纤支镜介入组有满意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位于肺野外带、直径较大的耐药结核空洞,CT引导下经皮肺穿导管给药术疗效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合并肺气肿及肺纤维化患者采用两种治疗方法有效率相仿但实际纤支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种方法作为耐药结核空洞治疗的有益补充,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以急性听觉失认症为首发症状的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急性听觉失认症为首发症状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纯音听阈、声导抗、畸变产物及瞬态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言语识别率及颞骨CT、头颅MRI平扫加增强、颅脑功能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颅脑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检查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分子遗传学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为28岁女性,耳鸣7天无法辨别语意1天,无其他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异常症状和体征;双耳纯音听阈、耳声发射、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均正常,但双耳言语识别率为零;颞骨薄层CT正常,头颅MRI平扫加增强DWI检查显示双侧颞叶、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MRS示右侧颞叶病灶区乳酸(Lac)峰升高,N2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经神经内科会诊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给予促进线粒体循环、改善脑细胞代谢、活化脑血管、营养神经及清除自由基等综合治疗2月余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基本可听清言语,无语言理解及表达困难,复查头颅MRI显示病灶范围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分子遗传学检查结果为mtDNA第3243位点发生A>G点突变,进一步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 like episodes,MELAS)综合征.结论 急性听觉失认症和急性耳鸣可以是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首发症状;对急性听觉失认症、急性耳鸣、儿童及青年患者应警惕线粒体脑肌病的存在;影像学检查对急性听觉失认症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分子遗传学检查是诊断MELAS综合征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4.
子宫输卵管造影中近端输卵管梗阻假阳性的诊断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中近端输卵管梗阻假阳性的特征,探讨近端输卵管梗阻子宫输卵管造影的诊断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38例来自我院生殖中心的不孕妇女,分成A、B、C、D4组,A组.共184条输卵管,不作任何处理造影;B组共139争输卵管.造影中发现有近端输卵管梗阻。分别将臀部向左侧和右侧旋转45°后再次造影;C组共169条输卵管,肌注654.210mg后10~30min造影:D组共169奈输卵管,肌注654—210mg后10~30min造影,在造影中发现有近端输卵管梗阻,分别将臀部向左侧和右侧旋转450后再次造影,结果: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改变体位和(或)使用654—2肌注,近端输卵管的梗阻率明显减少。4组患者均以近端输卵管梗阻为主,其梗阻率明显高于中远端4组近端输卵管梗阻形态,A组以尖角型多见,B、C、D3组均以充盈缺损多见,圆钝型较少结论:术前肌注654.2并抬高左侧和右侧臀部45。的方法较好,近端输卵管梗阻率明显高于中远端.近端输卵管梗阻假阳性与单侧或双侧无关  相似文献   
35.
眼球结构的螺旋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螺旋CT图像测量建立本地成人眼球结构CT测量正常参考值。方法 :对 2 61例CT扫描原始或重建图像进行测量分析 ,测量指标包括眼球前后径、横径、前房轴深、晶体厚度、玻璃体腔径。用SPSS 11 0统计软件进行各测量指标不同性别 ,年龄组间比较及眼球前后径与前房轴深 ,晶体厚度 ,玻璃体腔径相关性分析。结果 :( 1)CT扫描图像能清晰显示眼球结构 ,边缘清晰。 ( 2 )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值在不同年龄组中差异有显著性 ,男性眼球前后径 ,横径 ,前房轴深 ,玻璃体腔径值分别为 2 5 12± 0 83 ,2 5 2 5± 0 15 ,2 71± 0 5 1,15 77± 0 81;女性为 2 4 48± 0 79,2 4 5 4± 0 84,2 5 4± 0 45 ,15 0 9± 0 93。晶体厚度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各年龄组间有差异。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玻璃体腔径与眼轴长显著正相关。结论 :首次制定了本地人不同性别眼球各结构的CT测量正常参考值 ,并发现除晶体厚度外 ,眼球各径线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 70岁前晶体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厚  相似文献   
36.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几种管电流控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三种管电流曝光技术,探讨其最为合适的管电流控制方式.方法 从9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回顾性地分析180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分A、B、C三组,每组60例,使每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固定管电流700 mA扫描;B组按体重为50~65 kg、66~80kg、>80 kg分三小组,分别用330~430 mA、430~530 mA、530~630 mA扫描;C组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扫描;A、B、C三组其余扫描和重建方式相同:120 kV、0.35 s/360°、层厚0.625 mm、螺距pitch 0.20~0.26,按标准算法重建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帅以双盲法分别对A、B、C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A、B、C三组各自平均CT剂量指数(CTDI)、累计受照射剂量(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结果 ①A、B、C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分±0.22、3.74分±0.32、3.75分±0.36,对A、B组问,A、C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②A、B、C三组各自平均CTDI、DLP和ED分别为122.84±8.82 mGy/slice、2356.80 mGy-cm、40.07 mSy;92.37±5.92 mGy/slice、1772.20 mGy-cm、30.13 mSy;75.02±4.36 mGy/slice、1314.00 mGy-cm、22.34 mSy.C组指标值低于B组,且C组明显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能获得优质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曝光量及辐射剂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37.
眼眶容积的螺旋CT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眼球体积、颧骨间距及眶深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14岁以下男女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r=0.817,P>0.05),14岁后男性眶容积大于女性(P<0.05).眼眶容积与外眶距正相关(P<0.05).眼球/眼眶比率随年龄增长由0.4降至0.26.结论眼眶发育呈线性增长,球/眶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增加副鼻窦、颈椎CT扫描对诊断不明原因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0例颅脑CT扫描结果阴性的头痛患者增加副鼻窦螺旋CT扫描,并做模拟内窥镜,其中67例还增加颈椎CT扫描。结果 发现副鼻窦炎35例,副鼻窦肿瘤2例。颈椎椎体病变55例,横突孔变小7例。结论 增加副鼻窦和颈椎CT扫描,可提高不明原因头痛的确诊率,有利于及时发现副鼻窦、颈椎病变,也有利于临床诊治头痛。  相似文献   
39.
骨性耳蜗密度的HRCT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HRCT测量骨性耳蜗的密度变化,建立正常的参数范围,分析这些参数随年龄、性别等的变化特点,并讨论其临床指导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非内耳疾病的患者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7~75岁,平均40.5岁,将患者按年龄、性别、左右分组.全部患者先行颞骨原始扫描,之后以0.2mm间隔,9.6cm视野,以内耳为中心,行单侧局部高分辨率骨重建,获得重建图像,其中右耳49只,左耳47只.测量耳蜗各转密度.结果耳蜗密度不同部位有所不同,中间转、底转、顶转密度依次降低,均值分别为1989.6410±65.3648Hu,1943.2424±73.5318Hu和1907.2813±92.4501Hu,且各年龄、性别组间耳蜗各转密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这一结果对于临床耳蜗疾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肾上腺皮质腺瘤(ACA)与嗜铬细胞瘤(AP)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收集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ACA患者(67例)与AP患者(33例),且于病理确诊前完成CT与MRI检查。比较CT检查ACA与AP肿瘤直径、CT值。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与MRI及CT与MRI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ACA肿瘤直径、平扫CT值、增强CT值均低于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AP与ACA敏感性58.21%,特异性30.30%,准确性49.00%;MRI诊断敏感性74.63%,特异性54.55%,准确性68.00%;CT与MRI联合诊断敏感性88.06%,特异性78.79%,准确性85.00%;CT与MRI联合诊断ACA与AP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单独CT、MRI,MRI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与MRI均可在鉴别诊断ACA与AP中发挥作用,其中,MRI优于CT,CT与MRI联合优于单独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