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内或体外分化成肝样细胞,但是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少,在1 x 104-1×105个骨髓有核细胞中仅有个,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的治疗都需要1×1010级的细胞数,利用常规的单层培养方法难以实现.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大量扩增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实验于2005-09/2006-04在卜海市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和器官移植中心完成.材料:骨髓标本收集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骨髓检查正常者,供者均为知情同意志愿者.方法: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微载体cytodex3培养人骨髓间允质干细胞,以普通单层聚苯乙烯(TCPS)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FCM)和MTT法对其细胞表型和增殖活性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hMSCs的分离及培养.②hMSCs的肜态学观察.③hMSCs在 cytodex 3表面生长时的增殖活性测定.④hMSCs在cytodex 3表面生长时FCM细胞周期测定.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微载体cytodex3表面生长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与普通单层聚苯乙烯培养时一致,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VLA-1和HLA-DR.②MTT检测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1-3天处于适应期,3 d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期间在TCPS和cytodex3表面的增殖活性无差异(P>0.05),而存普通单层聚苯厶烯表面培养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6 d后进入衰退期,而cytodex3表面生长第9天时仍然处于对数生长,差异显著(P<0.05).③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TCPS和cytodex3表面培养细胞周期分布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微载体cvtodex3培养技术可以很好地大量扩增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保持其良好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32.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一种可能替代整肝移植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遗传性代谢性肝病的可行方法,也可作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支持的有效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近年来,肝细胞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和代谢性肝病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文章回顾了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情况,并探讨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3.
为探讨血小板量,血小板聚集率(AGG)在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998年1月至2002年1月我们做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对肝Ⅷ段(S8)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肿瘤位于S8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对肝S8门静脉分支进行染色,随后使用电刀沿肝脏表面染色区域标记切离线,最后完成立体精准S8切除,术后肝离断面显露肝右静脉、肝中静脉主干侧壁及S8的肝蒂.结果 31例患者均行精准S8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30±7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305±23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3±3)d,手术后1年复发率19%,1年生存率94%.结论 在术中超声引导下,采用肝段染色法可提高S8解剖性切除的精准性,是S8肿瘤切除的最佳术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5.
目的深入了解肝癌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bronchobiliary fistula,BBF)的诊断、临床特征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接受肝癌RFA术后引起BB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明确诊断后,该BBF患者接受了肝左外叶切除术及胆管支气管瘘修补术,术后14日咳嗽、咳痰症状消失,术后2月复查CT提示瘘管消失。结论咳胆色素痰(bilioptysis)是BBF最为特征性临床表现。本例患者的诊治经验证实在术前充分评估和准备的情况下,早期诊断并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BB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自组装阿霉素微囊肝动脉灌注对兔肝VX2肿瘤生长、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接种肝脏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A组)、空白微囊(B组)、阿霉素4mg/kg(C组)和阿霉素微囊等效药物4mg/kg(D组)。治疗后1、3、5、7、10和14d分别以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生长率及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处理后14d处死动物,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治疗7d后给药组肿瘤体积及生长率明显降低,与空白微囊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0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呈负增长,生长率<100%,与其他各组有明显差异(P<0.05)。给予药物后,C、D组糖代谢水平降低,SUVmax值与A、B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霉素微囊组SUVmax值呈持续下降趋势,10d后糖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其它组,肿瘤组织活力明显降低(P<0.05)。治疗14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大于其它组,而增殖指数低于其它组(P均<0.05)。结论:自组装阿霉素微囊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化供药体系,肝动脉灌注后可明显抑制兔肝脏VX2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糖代谢和细胞增殖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可有效提高肝脏肿瘤的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37.
肝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正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的研究热点。HSC研究热的原因在于HSC移植将解决供体肝脏严重缺乏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自体的HSC移植能有效地避免免疫排斥反应。此外,HSC下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这将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型人工肝提供无限的细胞来源。几十年来,尽管研究人员一直尝试鉴定及描述HSC的特征,但对于肝干细胞是否存在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党参液为观察药物,以丹参液及阿斯匹林为对照,以52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了党参液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及前列腺素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党参液具有降低排血前期(PEP)/左室排血时间(LVET)比值,增强左心功能作用,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抑制血栓素B_2合成而不影响6-Keto-PGF_(1a)合成作用,提示党参为一味比较理想的防治冠心病的中药。  相似文献   
39.
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心主阳气”,血液的运行有赖心气的推动。心气不足,帅血无力,则可以导致血脉淤滞。我们临床观察心力衰竭的患者,按中医理论分析其舌脉症表现,其基本病机当是气虚血淤,气虚是本,血淤是标。中药党参、黄芪是补气的要药。本文以心功能检  相似文献   
40.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大量扩增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方法.方法用Percoll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hMSCs,用微载体cytodex 3培养hMSCs,以普通单层聚苯乙烯(TCPS)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FCM)和MTT法对其细胞表型和增殖活性检测.结果①梯度离心结合早期换液是分离hMSCs的较好方法,FCM检测表明hMSCs表面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CD45、VLA-1和HLA-DR.hMSCs细胞周期分布显示:G 0/G 1期(86.4±3.8)%,S+G 2+M期(13.6±4.2)%;②hMSCs与cytodex 3有良好的相容性, MTT法表明hMSCs在cytodex 3表面悬浮生长时具有比普通单层TCPS培养时更高的数量和增殖活性,FCM分析表明两者的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分布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载体cytodex 3培养方法是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hMSC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