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患者女,33岁。上腹部疼痛2个月,6年前曾有胃病史,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体检胸、腹部无阳性体征。胸部平片无异常,肝脾B超无异常。钡餐示食管正常。胃小弯近胃窦处有一充盈缺损,表现为半月征,大小为2.8cm×2.3cm,可见明显的环堤、指压迹征和裂隙征。十二指肠无异常。钡餐诊断:溃疡型胃癌或溃疡恶变。手术所见:在胃体下部距大弯14cm、小弯6cm处可见二处溃疡,大小分别为1.5cm×1.5cm×0.5cm、2.5cm×2.5cm×0.2cm。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讨论胃恶性淋巴瘤起源于胃粘膜下层的淋巴滤泡,沿粘膜下层浸润生长,国外资料占胃恶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评估低场强MR在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3例临床表现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行MRI检查,疼痛为间隙性或持续性.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常规T_1WI、T_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阴性者加做三叉神经薄层扫描,其中有8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阳性发现26例,阴性17例.26例中三叉神经脑池段周围血管压迫或接触14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听神经瘤1例,桥前池胆脂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脑膜瘤2例,脑干脱髓鞘病变1例,脑干胶质瘤1例.结论 低场强MR对三叉神经痛原因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能发现三叉神经本身的病变,也能发现三叉神经周围组织病变对三叉神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外伤所致关节积脂血征的X线、CT和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关节积脂血征的X线、CT和MRI特点,其中膝关节32例、髋关节4例、肩关节4例、踝关节5例及肘关节1例。结果:仅4例在X线上有特征性表现,CT或MRI上46例关节积脂血征患者均有关节内骨折,关节积脂血征CT和MRI表现为关节囊内单液-液平面或双液-液平面,单液-液平面及双液-液平面的不同成份在CT和MRI上密度和信号不同,但上层均为脂肪。结论:关节积脂血征在CT和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可做出明确诊断,关节积脂血征均与关节内骨折并存,可作为关节内骨折的可靠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04.
背景:肱骨骨折的治疗到目前仍未形成一个固定的、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统一的治疗模式,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时机等一直存在分歧。 目的:分析肱骨骨折的病理解剖、愈合过程及损伤分型,探讨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 方法:治疗复杂肱骨骨折的目的是恢复必要的功能或解剖位,达到稳定置入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收集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的相关文献,找出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为肱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与结论:肱骨骨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严格评估骨折类型、骨质质量及选择适合的髓内钉对于肱骨骨折治疗预后很重要。了解髓内钉的类型和置入固定方式,认识不同种类髓内钉置入治疗肱骨骨折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肱骨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治疗肱骨骨折时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比较低张力、高张力部位瘢痕疙瘩、放射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探讨放射治疗的最优方式。方法 选取48例瘢痕疙瘩患者, 其中25例有2处瘢痕位于高张力区:胸部、肩部、耻骨部;23例有2处瘢痕位于低张力区:耳部、颌颈部, 采用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 分为高剂量组(A组)、低剂量组(B组)。患者均首先采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 创面愈合24 h内, 给予采用32P敷贴器治疗,A组和B组分别给予7 Gy、5 Gy, 共3次, 放射总剂量分别为21 Gy、15 Gy。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①低张力区:A组患者治愈率(95.2%)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5.21±0.78), 与B组患者治愈率(80.9%)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5.43±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3, t=1.069, 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高于B组(38.1%), χ2=4.709, P<0.05;②高张力区:A组患者治愈率(75.0%)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5.56±0.51)优于B组患者治愈率(41.7%)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6.96±0.71), χ2=5.486, t=7.846, P<0.05。结论 瘢痕疙瘩应根据不同位置采取不同放射剂量。对于低张力区瘢痕疙瘩分3次给予15 Gy, 高张力区瘢痕疙瘩分3次给予21 Gy, 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6.
奴卡菌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受损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需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系统性疾病.据报道SLE合并奴卡菌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1],现将本院1例SLE合并奴卡菌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7.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黄毅  余婷婷  张昌立  刘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16-1120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心率的关系,以降低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方法:250例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并根据心率分成慢心率组(〈70bpm)、中等心率组(70~80bpm)和快心率组(〉80bpm),在25%~80%R-R间期内每隔3%R-R间隔依次进行重建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收缩期(OS)和最佳舒张期(OD)的时相范围。同时比较在OS时相范围内重建、OD时相范围内重建及联合OS和OD时相范围内重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确定不同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并探讨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的放射剂量。结果: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分别为61%~77%R-R间期、30%~78%R-R间期和32%~49%R-R间期。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20%时,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的放射剂量将分别下降48.8%、8.0%和41.5%;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4%时,放射剂量相应地将分别下降68.5%、21.0%和62.2%。结论:双源CTCA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患者心率密切相关,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能明显降低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张昌立  王爱军  张羽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58-1362
目的:探讨双源CT在急性胸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1例急性胸痛患者行双源CT心脏及胸部血管检查,对图像进行重组并进行诊断,其中36例患者双源CT结果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一次心脏和胸部血管双源CT检查即可快速获得清晰的冠状动脉、肺动脉、胸主动脉及胸部其他结构。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26例,其中5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合并有冠状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7例,胸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动脉瘤分别为6例、2例和2例。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双源CT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可以同时清晰地显示心脏及胸部血管,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无创、快速、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9.
CT和B超的发展,给临床医生和影像诊断医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应使用哪一种成像方法?如果使用两种技术,哪一种效果较好?本文以胆囊疾病的CT、B超检查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0.
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导致本病原因很多,我们针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研制了通便冲剂,经临床观察使用,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