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186篇
内科学   15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243篇
预防医学   83篇
药学   101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5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选择2002-02/2004-06解放军第88医院高压氧科住院及门诊的带蒂肌皮瓣移植术后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2~43岁,平均年龄21岁,对所有受试者均告知治疗方法并征得本人同意。氧气加压舱治疗者36例,空气加压舱治疗者12例。投币法随机分为皮瓣移植术后立即做高压氧组(n=25),术后10h做高压氧组(n=16),术后2d做高压氧组(n=7)。高压氧治疗:空气加压舱治疗,加压时间和减压时间均为匀速20min,稳压60min,加压吸氧15min,稳压吸氧60min(共吸纯氧75min)稳压压力0.1MPa。氧气加压舱治疗,加减压均为20min,稳压60min,采用连续小流量洗舱,稳压阶段氧体积分数为0.85以上,稳压压力在0.1MPa。疗效评定标准:优效:高压氧治疗后皮瓣血循环好,色鲜红,饱满有弹性,半月后观察皮瓣全部成活。4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立即高压氧治疗的优效率为92%,术后10h做高压氧治疗者优效率56%,术后48h做高压氧治疗者优效率14%,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气加压舱与氧气加压舱比较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高压氧治疗早期介入皮瓣移植术后的患者,能显著提高皮瓣成活率,氧气加压舱与空气加压舱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氯沙坦干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内膜增生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早期家兔血管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家兔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模型为研究对象,将24只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氯沙坦干预组,每组8只,采用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评价加速性AS早期家兔血管组织学、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MAPK和MCP-1蛋白表达和组织胆固醇含量的改变。结果: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管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内膜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MAPK与MCP-1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增加(P&;lt;0.001),氯沙坦干预组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组显著下降(0.92&;#177;0.10和0.23&;#177;0.04,t=30.086.P&;lt;0.001).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t=23.944,P&;lt;0.001),血管壁MAPK与MC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0.025&;#177;0.006和0.054&;#177;0.007.0.057&;#177;0.006和0.205&;#177;0.019,F=265.14,410.55,P&;lt;0.001),主动脉组织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t=3.913,P&;lt;0.05)。结论:氯沙坦干预可抑制血管损伤时MCP-1及MAPK蛋白表达,减轻加速性AS病变血管内膜增生,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可能在预防AS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正>痹痛灵是全国名老中医汪履秋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临床疗效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组方的合理性,本研究对处方剂量进行了优选。我们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了解参加健身运动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5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现况调查方法,于2004-07/08随机抽取烟台市芝罘区、福山区、莱山区的老年居民150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问卷对老年居民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运动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5种慢性疾病患病情况。慢性疾病诊断标准:高血压以1999年WHO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以及有高血压病史且近两周内服降压药者均列为患高血压;其他疾病均以县级及以上医院的诊断为准。患1种及以上慢性病视为患病。运动情况包括开始运动的年龄、主要运动方式、运动频率及每次运动时间等。运动频率分为偶尔运动且无规律、每周运动1~3次、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分为<20min,20~30min,>30min。将所调查人群分为运动组和非运动组,其中既往无运动史或偶尔运动且无规律为非运动组;每周运动1-3次或每周运动3次以上,持续5年以上者为运动组。结果:发出调查表1500份,收回合格问卷1428份,有效率95.20%。运动组1013人,非运动组415人,有规律健身运动参与率70.94%(1013/1428)。5种慢性疾病总患病人数602人,总患病率42.16%(602/1428)。①运动组5种慢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为41.56%(421/1013),非运动组为43.6%(181/415)。两组无差异。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运动组显著低于非运动组(29.32%,34.70%,χ2=3.99,P<0.05),而两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4种慢性病的患病率相近。②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加,30岁前仅有7.50%(76/1013)的人开始参与健身运动,79.07%(801/1013)的人是在40岁以后才参与健身运动的,35.74%(362/1013)的人是在60岁后开始参与健身运动的。参与健身运动的年龄越晚,慢性疾病患病率越高(28.95%~48.07%,χ2=16.85P<0.01)。每周运动1-3次的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每周运动3次以上者(47.70%,35.55%,χ2=15.41P<0.01)。每次运动<20min者患病率最高达53.80%。而每次运动20~30min与每次运动>30min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3P>0.05)。多数老年人选择了步行和传统体育类项目,但不同运动方式间的患病率无差异。结论:①开始健身运动的年龄影响老年个体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②有较高频率的运动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③5种慢性疾病中,高血压的患病与个体的运动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eyte growth factor,HGF)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5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HGF组、对照组和干预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预组静脉注射给予HGF2mg/(kg&;#183;12h),4周后测心功能、左室重塑指标,取出心脏,梗死区/缺血区重量比为梗死范围。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测定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相对重量、左室壁厚度均显著升高(t=3.598,2.348,2.324,P&;lt;0.05-0.01),左室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of shortening,LVFS)、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均显著降低(t=4.311,3.330,P&;lt;0.01)。HGF干预组LVESV,LVEDV显著低于对照组(t=2.810,2.449,P&;lt;0.01);LVFS及LVEF均显著升高。HGF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心肌梗死范围均低于对照组(t=2.302,2.344,P&;lt;0.01)。左室腔直径与心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801,P&;lt;0.01)。干预组梗死心肌周围bcl-2表达(灰度值1.37)显著高于对照组(灰度值0.17)(t=21.043,P&;lt;0.01)。结论:HGF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并能限制心肌梗死后的左室重塑,改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96.
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面神经瘫痪63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急性期面神经瘫痪(面瘫)患给予大量激素,脉冲短波透热,远穴针刺及疏风散寒、解毒通络中药治疗;对中期面瘫,采用面部透穴针刺、电脑中频,佐以活血祛瘀,牵正通络方剂,对恢复期面瘫,采用补法为主针刺,加温针透穴法、面部按摩、直流电离子导入,加强面肌运动功能锻炼,佐以补益气血和营通络方剂。治疗结果63例患中痊愈51例,占81%,显效9例,好转3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主要是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性质、严重程度与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87例急性脑血管病人血浆ET-1浓度并与42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与脑梗塞组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脑梗塞组血浆ET-1浓度比脑出血组升高,但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血管病重型者比轻型者血浆ET-1浓度明显升高(P<0.01),合并高血压者血浆ET-1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而与血压正常组相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1浓度升高与病变严重程度、血压升高有一定关系,与病变性质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者也较脑出血组升高,表明ET-1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肽在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和发病机制方面是一种有害的介质。  相似文献   
998.
本院对稽留流产在刮宫术前采用过口服倍美力、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及口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等三种方法,根据观察,以米索前列醇配伍米非司酮效果最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与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的关系,从家兔血管入手,用形态学方法来观察分析血管的感受器通路网络。 方法:实验于2004-10/11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雄性家兔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逆行追踪18~24h组、神经逆行追踪30~36h组,2只/组。②两组兔以乌拉坦1.5g/kg麻醉后,经耳缘静脉注射1g/L荧光素核黄(Sigma,批号74681-68-8)500μL逆行神经追踪,神经逆行追踪18~24h组规定兔成活18~24h,神经逆行追踪30~36h组规定兔成活30~36h。③分别取C2~L5脊神经节、颈、胸交感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大脑、小脑、丘脑、脑干、脊髓、胃、小肠、心肌、肺、肾、骶脊肌、肠系膜下动脉、牵涉区部位的皮、骶部的皮及耳,冰冻连续切片,分别做成两套,一套蒸馏水贴片,直接在Olympus ZX-004荧光显微镜下寻找各组织荧光标记的神经细胞、荧光标记密集的神经末梢部位;另一套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再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新的发现。 结果: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逆行追踪18~24h组: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标记细胞;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在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标记到大量的节细胞;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标记细胞,但在神经节外膜上可见密集的荧光;在脊髓前、后角未见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但有较弥散的荧光;在下丘脑、大脑及小脑未发现标记细胞及明显的荧光密集区,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发现较明显的荧光密集区;肠系膜动脉壁发现密集荧光。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肠系膜下神经节有标记细胞,细胞核为金黄色,细胞质为蓝黑色,在胃黏膜下标记到副交感神经元。②神经逆行追踪30~36h组:在C2~L5脊神经节未发现核黄标记细胞,在颈、胸交感神经节及肠系膜下神经节发现的标记细胞与神经逆行追踪18~24h组相似,荧光密集区的部位亦相同。 结论:家兔血管内膜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及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元等神经网络组成,上行通路网络可达脊神经节和脊髓,下行通路网络可达骶脊肌膜、气管内外膜、心肌的内外膜、肾小球、皮内毛细血管袢、动脉壁等组织。与胃牵涉区皮肤末梢感受器通路网络在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及其上、下行通路网络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随访检测冠心病患者内皮脂酶阳性的循环内皮细胞比例(EL+/CEC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个月以上,探讨二者在临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10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6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脉造影选择82例对照组患者。采集肘静脉血液标本,检测hsCRP,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EC中EL的表达,并计算EL+/CECs。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记录心脏事件(反复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分析hsCRP、EL+/CECs与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CRP、EL+/CE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以ACS组值最大,对照组值最小。所有研究对象随访结果发现,与低于hsCRP或EL+/CECs均值(hsCRP为2.64mg/L,EL+/CECs为25.27)的患者比较,高于均值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均〈0.01)。回归分析发现,hsCRP与EL+/CECs均可作为心脏复合事件的预测因子,二者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预测价值。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EL可能参与了冠心病发病,EL+/CECs可作为冠心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联合使用EL+/CECs与hsCRP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