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目的 从血清、组织等多方面探讨复方红景天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抗肝纤维化研究提供新的选择。方法 用CCl_4皮下注射法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复方红景天颗粒口服进行干预性治疗,观察大鼠肝功能、血清糖苷酶活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口服复方红景天可改善大鼠肝功能,降低血清PCⅢ、CⅣ、HA水平,抑制β-NAG、BDGP的增加,并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血清β-NAG、BDGP活性的变化与纤维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呈正相关。结论 复方红景天可能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保护肝细胞等机制有效干预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值得开发研究,β-NAG、BDGP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四种糖苷酶(β-NAG、BDGP、NAGS、AFU)活性的变化及其与传统的血清纤维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为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新的简便的血清指标。方法:用CCL皮下注射法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四种糖苷酶活性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血清β-NAG、BDGP水平明显增加,其敏感性分别为82.4%、47.1%,特异性分别为80.8%、70.0%,准确率分别为81.5%、55.6%,并与PCⅢ、CⅣ、HA的增加及肝纤维化程度正相关,而血清NAGS、AFU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β-NAG、BDGP活性明显增加,其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3.
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并检测26例HCC石蜡包埋组织中的HBV—DNA。结果显示,HBV DNA在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6)、91.3%(21/23)。ISPCR技术既显示了PCR技术的高敏性和特异性,又能在细胞内定位,是研究HBV与HCC关系的一项有价值的技术。  相似文献   
94.
应用一步反转录。聚合酶链原位扩增法(ORT-PCRIS)检测肝细胞癌(HCC)及癌周组织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同时以一步反转录-PCR(ORT-PCR)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匀浆内HCVRNA。发现癌和癌周组织经原位扩增后HCVRNA检出率为77.8%(2/27)及81.5%(22/27),而血清及组织匀浆内仅为29.6%及37.O%,两者与癌及癌周组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ORT-PCRIS示在癌组织中HCVRNA以核型为主(12/21),阳性细胞点样分布,细胞内信号强度多为+(57.1%);而癌周组织以核浆型为主(14/22),阳性细胞弥漫分布,信号强度多为+++(50.0%)。无论在癌还是在癌周组织均未发现HCVcDNA存在。结果提示ORT-PCRIS优于RT-PCR,HCV对本地区HCC发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癌周HCV复制较癌组织内活跃,癌和癌周细胞核阳性表明HCVRNA在核内整合或复制,这种整合或复制对肝细胞基因组DNA产生的影响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类似。  相似文献   
95.
目的 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复方红景天干预大鼠肝纤维化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红景天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给予复方红景天颗粒口服进行干预性治疗,观察复方红景天对大鼠肝组织TGFβ1、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口服复方红景天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肝组织TGFβ1、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 复方红景天可能通过抑制TGFβ1、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从而减少胶原合成等机制有效干预CCl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6.
高原缺氧与肝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低气压、低氧分压、辐射强等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使得高原病成为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原,对高原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等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高原环境、肝细胞缺氧及由此可能导致的肝脏在细胞、分子及基因水平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背景: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原低氧环境可能导致肝脏损伤,但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红景天甙为藏药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等功能。 目的:以肝动脉结扎模拟高原肝脏缺氧,了解高原缺氧对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并验证药物红景天甙对拟高原缺氧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结扎组制备肝动脉结扎模型;红景天甙+结扎组分别于结扎前2 d,1 d、结扎前2 h腹腔注射红景天甙灭菌水溶液,两组分别分为结扎1,2,4,6,8 h五个时间段;设正常对照组。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变化,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水平变化,TUNEL法观察肝组织凋亡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大鼠肝动脉结扎模拟高原肝脏缺氧可引起肝脏急性损伤。红景天甙干预处理可使大鼠血清肝功指标得到改善(P < 0.05);降低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 < 0.05);减轻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P < 0.05)、减少细胞凋亡(P < 0.05)。提示药物红景天甙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细胞凋亡起到对拟高原缺氧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高原缺氧;肝损伤;红景天甙;肝动脉结扎;氧化应激;凋亡  相似文献   
98.
上消化道疾病中,慢性胃炎发病最高,其病因不甚清楚,患者以上腹胀痛、胃部灼热、早饱、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解除患者症状仍是目前的主要临床目的。作者通过观察思密达对胃粘膜内镜、病理、氨基己糖含量变化及临床主症的改善结果,旨在探讨其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1 临床资料1.1 治疗对象与分组 有明显的上消化道症状(腹胀、灼热、恶心、纳差等),并经纤维胃  相似文献   
99.
红景天甙对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明德  马洪德  钟显飞  曾维政 《医学争鸣》2005,26(14):1285-1288
目的:观察红景天甙对乙醛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细胞周期、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及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常规细胞培养,红景天甙对乙醛刺激的HSC进行处理;以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ELISA法检测HSC内Ⅰ型胶原蛋白的分泌,RT-PCR方法检测HSC内TGFβ1 mRNA表达.结果:红景天甙可明显抑制乙醛刺激的HSC增殖;抑制乙醛刺激的HSC由G1→S期转化;抑制HSC内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和TGFβ1 mRNA表达.结论:红景天甙抗肝纤维化与抑制HSC增殖,Ⅰ型胶原蛋白分泌和TGFβ1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人血液灌流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HA型血液灌流器对20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液灌流36次。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血常规及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结果 血液灌流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P〈0.05)。不良反应较轻。结论 血液灌流能吸附重型肝炎惠者血液中胆红素、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是治疗重症肝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