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肾功能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于3家医院接受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的15例伴肾功能损害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药、达雷妥尤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分析其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64(54-82)岁,其中IgG型6例,IgA型2例,IgD型1例,轻链型6例。中位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22.48 ml/(min·1.73 m2)。11例可判断疗效的MM患者,总体反应率为91%(10/11例),其中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部分缓解(PR)3例,微小缓解(MR)4例。15例患者可评价肾脏反应,总体反应率为60%(9/15例),其中完全缓解(CR)4例,PR 1例,MR 4例。达最佳肾脏反应的中位时间为21(7-56)d。中位随访时间3个月,15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后,血液学不良反...  相似文献   
22.
全反式维A酸 (ATRA)自从应用于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以来 ,因其疗效好 ,完全缓解 (CR)率高 ,且具有治疗中不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及无骨髓抑制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诱导缓解APL的首选药物之一[1] 。但随着ATRA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 ,其副反应也渐被重视 ,特别是它的一些严重副反应如高白细胞综合征、维A酸综合征 (RAS)和高颅压综合征等若处理不当常危及患者生命。为加深对ATRA治疗相关副反应的认识 ,减少其在临床上的发生 ,进一步改善APL预后 ,我们对我院 36例初诊APL患者在服用ATRA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23.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携带狗凝血因子Ⅷ(cFⅧ)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探讨慢病毒载体能否介导cFⅧ在体外的有效表达。用构建携带cFⅧ基因的慢病毒载体pTK161(含PUB启动子)和pTK162(含2OH1启动子),同时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载体pTK161′(含PUB启动子)和pTK162′(含2OH1启动子)的方法,分别与包装质粒ΔNRF、包膜蛋白质粒VSV-G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将包装好的病毒颗粒再感染293T细胞,检测病毒滴度和培养细胞上清中cFⅧ活性。结果显示:经限制性酶切鉴定,成功构建了pTK161、pTK162、pTK161′和pTK162′正向连接载体;pTK161′和pTK162′的病毒滴度分别为1.54×10^6U/ml和2.83×106U/ml;pTK161、pTK162感染靶细胞后24小时细胞上清中即可检测到cFⅧ的表达,72小时表达量达高峰。pTK162载体cFⅧ表达活性接近正常狗血浆FⅧ活性,而且明显高于pTK161(p〈0.05),6周后cFⅧ表达活性仍达最高值的1/4。结论:构建的自身失活慢病毒载体可携带较大片段的cFⅧ基因,并在体外可获得有效表达;本研究为慢病毒载体介导的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慢病毒介导的突变型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sr39tk)及野生型HSV-tk对T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比较HSV-sr39tk/更昔洛韦(GCV)、HSV-sr39tk/阿昔洛韦(ACV)、HSV-tk/GCV、HSV-tk/ACV对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磷酸钙沉淀法将包装质粒、包膜蛋白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转移质粒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收集的病毒上清感染T细胞后,分别与不同浓度梯度的前体药物GCV和ACV作用4d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结果共转染293T细胞后获得较高滴度的慢病毒(2×106IU/ml)。前体药物GCV和ACV浓度在0~10.0μmol/L时转染HSV-sr39tk细胞(39tk+T细胞)存活率下降比较明显,GCV组细胞存活率由(96.04±3.23)%下降为(36.76±4.38)%,ACV组细胞存活率由(97.31±4.61)%下降为(43.75±8.99)%,而GCV和ACV浓度大于10.0μmol/L时,39tk+T细胞存活率下降趋势则减缓。统计显示39tk+T细胞对GCV、ACV均有敏感性(P值均<0.05);转染HSV-tk T细胞(tk+T细胞)对GCV有敏感性(P<0.05),而对ACV不具有敏感性(P>0.05);同一浓度时39tk+T细胞+GCV与tk+T细胞+GCV两组间T细胞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可高效、稳定地感染T细胞,同时不影响细胞的增殖,与野生型HSV-tk基因比较,表达突变型HSV-sr39tk的T细胞对GCV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而且对ACV也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 研究延迟连续骨髓移植对主要H-2不合小鼠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方法 以近交系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受鼠接受总剂量为8.0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TBI)后,实验分为5组:①空白对照组(只输注0.4 ml RPMI 1640);②经典移植组(TBI后4 h输注);③连续移植组(TBI后4 h,1、2、3 d连续输注);④延迟移植组(TBI后4 d输注);⑤延迟连续移植组(TBI后4、5、6、7 d连续输注).移植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受鼠H-2b细胞植入水平,ELISA法测定IL-2、IL-4、IL-6、IL-10、IFN-γ的血浆浓度,比较各组的生存率、aGVHD发生情况及造血重建情况.结果 经典移植组出现典型aGVHD表现,均于3周内死亡,连续移植组、延迟移植组60 d生存率分别为30%、50%,延迟连续移植组出现aGVHD的小鼠数量少、程度轻,60 d存活率70%,高于其他组(P<0.05).延迟移植组和延迟连续移植组血浆IL-2、IFN-γ、IL-4、IL-10分泌高峰较经典移植组延迟5~10 d,IL-4、IL-10的表达高于经典移植组(P<0.05),IL-2、IFN-γ的表达低于经典移植组(P<0.05).各组血浆IL-6浓度均于TBI后5~10 d达高峰,且经典移植组的表达高于其他组(P<0.05).延迟连续移植组60 d时H-2b细胞的百分率为(98.1±1.1)%,20d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结论 延迟连续骨髓移植可减轻小鼠异基因移植后的aGVHD,提高生存率,不影响骨髓植入和造血重建,是合适的移植方式,其减轻aGVHD机制可能与减少T细胞Ⅰ类细胞因子分泌,促进Ⅱ类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7.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是移植后的各种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主要与预处理有关。找出合理的剂量和新的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关键。目的:了解以烷化剂为主的联合化疗作预处理,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相关毒性和移植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地点: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7-07/2006-0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45例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男31例,女14例,年龄7~52岁,中位年龄31岁。移植时病程5~17个月,平均8个月。方法:对45例白血病及淋巴瘤缓解期患者进行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以烷化剂为主的联合化疗,髓外毒性分级采用Bearman等制订的标准,预处理相关毒性分5个级别,即由无毒性(0级)至致死性毒性(Ⅳ级)。统计分析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时间、复发率和无病生存期。主要观察指标:各脏器预处理相关毒性发生情况。结果:①5例无任何毒性发生,最大毒性为Ⅲ级者占13%(6/45)。各脏器预处理相关毒性大多数为Ⅰ~Ⅱ级,严重的预处理相关毒性Ⅲ级不多见。在Ⅰ~Ⅱ级预处理相关毒性中口腔黏膜溃疡和胃肠道毒性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3%(33/45)和51%(23/45),经治疗后短期内恢复;心脏毒性发生率低,均为Ⅰ级,多为心动过速和ST-T改变;肝脏预处理相关毒性,除2例肝静脉闭塞病外,多表现为转氨酶增高,4例出血性膀胱炎,其中1例为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肾、肺和中枢神经系统预处理相关毒性少见。②移植后43例患者造血功能获得重建,植入失败死亡2例(4%)。中位随访时间37(8~102)个月,复发10例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死亡5例,28例仍长期无病生存(62.2%)。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巨细胞病毒性间质性肺炎,侵袭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早期复发。结论:烷化剂为主的预处理方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相关毒性轻,患者耐受好。  相似文献   
28.
BP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 β蛋白 1(BP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并分析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用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0名健康对照者及HEL细胞系中BP1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人外周血、骨髓和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中均没有检测到BP1基因的表达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BP1表达阳性率为 5 7% (35例中 2 0例 ) ,在AML M5中阳性率高达 80 % (10例中 8例 )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无表达。结论 BP1与AML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作为AML的一种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9.
昆明山海棠预防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昆明山海棠(THH)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小鼠血浆IFN-y、IL-4、IL-10浓度的影响,探讨THH预防aGVHD的可能机制。方法BALB/c受鼠清髓性预处理后输注C57BL/6供鼠的骨髓细胞和脾细胞混合液,建立aGVHD模型。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A组)、环孢素(CsA)预防组(B组)、THH预防组(C组)、THH和CsA联合预防组(D组)。观察aGVHD发生情况和受鼠嵌合体植入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受鼠血浆IFN-y、IL-4、IL-10浓度。结果①B、c、D组受鼠血浆IFN-y的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D组下降最明显;IL-4浓度无明显变化;IL-10浓度均高于A组(P〈0.05),D组上升最明显;②A组受鼠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d,B、C、D组移植后中位生存时间均〉30d,较A组明显延长(P〈0.05);③A组受鼠均有典型翘毛、弓背、腹泻、体重减轻表现,20d内全部死于GVHD;B、C、D组仅有翘毛、弓背表现,腹泻、体重减轻不明显;B、C组病理改变皮肤无异常,仅肝脏或小肠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D组存活小鼠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均比A组轻;④B、C、D组受鼠+30天骨髓细胞表面H-2^b分子百分率分别为(99.18±0.58)%、(97.68±0.59)%、(99、15±0.11)%。结论THH可以调节aGVHD小鼠细胞因子分泌,可用于aGVHD的预防,小剂量THH与CsA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CsA的用量。  相似文献   
30.
背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干细胞的有效动员和采集,选择高效低毒的动员方案,掌握动员和采集时机与动员效果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对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对象:选择1998-09/2006-12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患者,诊断符合国际白血病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新分类标准。男25例,女17例,年龄7~54岁,平均29岁,体质量(52±18)kg。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晚期乳癌2例。患者均经常规化疗达到或接近完全缓解,骨髓细胞学检查无肿瘤细胞浸润。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动员前化疗疗程平均8次,所有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患者均采用米托蒽醌10mg/(m2·d)静脉滴注第2~3d后,阿糖胞苷2g/m2静脉滴注第1~2d,1次/12h。当白细胞计数下降至最低点开始回升时,20例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连用3~5d,22例患者早6:00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5μg/(kg·d),晚6:00给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7μg/(kg·d)。白细胞计数>2.5×109 L-1,CD34 细胞≥1%时,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连续2d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检测CD34 细胞含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①单个核细胞与FITC标记的CD34 、CD3和CD8单抗及与CD4PE标记的CD4单抗4℃混合30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分析5×105个细胞,得出CD3、CD34 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用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②观察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针对不同类型疾病给予相应预处理36~48h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单个核细胞计数及台盼蓝染色,解冻后检测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②术后相关不良反应。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CD34 细胞数)。结果:纳入患者4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员前后CD34 细胞和T细胞亚群变化: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加[(0.054±0.032)%,(1.82±0.76)%,P<0.01]。22例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患者CD34 细胞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分别为(8.76±3.39)×106/kg,(3.52±1.33)×105/kg,明显高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20例患者[(6.12±2.11)×106/kg,(2.03±1.07)×105/kg,P<0.05]。单独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后随CD34 细胞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②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相关不良反应:全部病例出现Ⅱ~Ⅲ度脱发,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54.43±26.14)×109 L-1,21例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37.8~41.0℃),经抗生素治疗感染均在短期内得到控制。13例患者在白细胞快速上升时出现骨骼疼痛(腰骶部为主)。③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非程控冷冻-80℃保存2.0~6.5个月,细胞回收率(88.7±7.4)%,台盼蓝拒染率(92.1±5.5)%,回输的单个核细胞(5.21±2.44)×108/kg,CD34 细胞(6.89±3.5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2.58±2.33)×105/kg。④循环血量每次10~16L(终点分血量均在3个TBV上)。无严重毒副反应。26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造血功能均获得满意重建。结论:米托蒽醌-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后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但以合用更为有效。大容量采集是提高干细胞产率,减少采集次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