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96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 毫秒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糖皮质激素无效和依赖的ITP患者的疗效及其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79例IT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19例,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有6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地塞米松40 mg/d×4,d 7、14、21、28静脉滴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100 mg,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反应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Tregs比例,BAFF、IL-2和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79例ITP患者经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后1、3、6及12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7%(63/79)、69.6%(55/79)、63.3%(50/79)和60.8%(48/79),其中对糖皮质激素无效(n=19)和存在糖皮质激素依赖(n=60)的ITP患者1、3、6和12个目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7.4%(n=9)vs 90.0%(n=54);36.8%(n=7)vs 80.0%(n=48);21.1%(n=4)vs 76.7%(n=46);21.1%(n=4)vs 73.3%(n=44),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两组治疗后1、3、6及12个月2组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1.70±0.43)%vs (3.47±0.72)%;(1.66±0.33)%vs (4.29±0.91)%;(1.71±0.37)%vs (4.44±0.97)%;(3.36±0.54)%vs (4.29±1.04)%。研究结果表明,糖皮质激素依赖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血浆中BAFF,IL-2和sCD40L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糖皮质激素无效患者的BAFF、IL-2和sCD40L水平虽然也有降低,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患者应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更有效,对Treg细胞、BAFF,IL-2和sCD40L调节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徐州地区正常成人血细胞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正常人群(男性41 257人,女性41 257人,共82 514人)静脉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相关参数。结果: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如下:红细胞计数(RBC)在男性为(4.33-5.51)×10~(12)/L,在女性为(3.82-4.85)×10~(12)/L;血红蛋白水平(Hb)在男性为(132-172)g/L,在女性为(107-145)g/L;红细胞压积(HCT)在男性为(40-50)%,在女性为(34-44)%;血小板计数(Plt)在男性为(113-268)×10~9/L,在女性为(126-289)×10~9/L;白细胞计数(WBC)在男性为(4.00-9.40)×10~9/L,在女性为(3.54-9.3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在男性为(1.91-5.76)×10~9/L,在女性为(1.67-5.30)×10~9/L;单核细胞计数(MONO)在男性为(0.18-0.58)×10~9/L,在女性为(0.16-0.52)×10~9/L;淋巴细胞计数(LYM)在男性为(1.3-3.4)×10~9/L,在女性为(1.2-3.1)×10~9/L等等。结论:徐州地区成人部分血细胞参数,与国内外相关调查结果对比有显著差异。其中徐州地区成年女性Hb参考区间的下限明显偏低,成人的Plt计数参考区间上、下限明显低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而WBC计数参考区间上、下限与国内地区接近,但低于部分国外地区。初步建立徐州地区成人血细胞参考区间,其中RBC、Hb、HCT和Plt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已为其分别建立了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21年4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11所医疗中心确诊的656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460例)和验证集(196例)两个队列,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评分系统,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34,57)岁,男456例(69.5%),鼻部受累561例(85.5%)。203例(30.9%)患者采用了以左旋门冬酰胺酶联合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接受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优于接受SMILE(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依托泊苷)方案的患者(85.9%对63.8%,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CA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ECOG PS)评分、HGB、EB病毒DNA是ENKT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基于本研究筛选出的预后因素的预测性能优于国际预后指数、韩国预后指数和自然杀伤淋巴瘤预后指数。结论性别、CA分期、ECOG PS评分、HGB和EB病毒DNA是接受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的ENKT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例近期疗效观察黄一虹,孙海英,徐开林,鹿群先,潘秀英本文以三尖杉酯碱(Har)和阿糖胞苷(Ara-C)组成的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我院自1989年2月致...  相似文献   
16.
报道Evans综合征后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该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病史7年,乙肝后肝硬化病史1年余,确诊为Evans综合征后经糖皮质激素、COP方案治疗,最终以脾切除治疗缓解。2年后出现颈部首发的淋巴结肿大,胸部CT示两肺结节状阴影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CHOP方案化疗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例报道发现Evans综合征伴发NHL罕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年龄较大,部位多以结外为主,病理分型B细胞型较多,两病发病间隔时间较长,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异常和(或)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监视失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慢病毒载体中引入三种不同的内部启动子来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表达,初步比较内部启动子的效率。方法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中,转移质粒的构建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T4DNA连接酶连接方法和内切酶酶切鉴定。磷酸钙沉淀法将三质粒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病毒滴度的测定采用6孔板培养感染细胞,荧光显微镜计数GFP阳性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情况判断启动子的效率。结果构建了含PPT元件和含不同内部启动子和GFP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均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达荧光的293T细胞数以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最多,肝细胞特异性启动子(LSP)较少,泛醌启动子(PUB)介于两者之间。CMV为内部启动子的慢病毒载体滴度5×106I U/ml,其他二种启动子的滴度(1~2)×105I U/ml。结论在所选择的三种内部启动子中,CMV启动子的效率最高,LSP较强,PUB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
我科收治1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M2a)患者,持续完全缓解(CR)11月,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失败后行HLA半相合混合骨髓移植(MBMT),移植后短期复发,经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2),后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DLI后20天白血病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5岁,因骶尾部疼痛4月、下肢无力伴有排尿困难3个月于2002年7月9日收住我院神经外科.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骶尾部疼痛,双下肢麻木,以左下肢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Evil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9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包括初治19例,复发23例,缓解22例)患者及10名正常对照Evil基因的表达.结果:10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无Evil mRNA的表达.AML患者Evil基因总的阳性表达率为18.1%(17/94),M5型未见表达,其中初治、复发、缓解组的Evil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6.5%、17.4%、0,初治和复发组差别无显著性(P=0.554).M3患者中Evil、PML/RARα双阳性组与PML/RARα单阳性组相比复发率高(P<0.05),早期死亡率高.Evil阳性的AML患者多数生存期短.结论:Evil基因是一个原癌基因,在髓系白血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是髓系白血病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