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67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83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321篇
内科学   177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500篇
预防医学   291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73篇
  4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IL -6、TNF -α和左旋卡尼汀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 3 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 ,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水平 ,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以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水平 <3 5umol/L为判断左旋卡尼汀缺乏的标准 ,血液透析患者左旋卡尼汀缺乏的发生率 85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左旋卡尼汀水平与IL -6和TNF -α水平无显著相关 ;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清IL -6和TNF -α水平较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而血浆游离左旋卡尼汀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左旋卡尼汀水平降低 ,但与慢性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白细胞介素 1 3(IL 1 3)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 ,其在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该研究探讨脂多糖 (LPS)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HMC)表达IL 1 3作用以及IL 1 3对HMC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促纤维化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MC ,加入不同浓度的LPS和 (或 )IL 1 3后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检测HMCIL 1 3mRNA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1 3蛋白含量 ;应用核酸酶保护法检测HMC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 1α(IL 1α)、白介素 - 1 β(IL 1 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CP 1 )、白介素 8(IL 8)、转化生长因子 - β1 (TGF β1 )mRNA的表达。 结果 未予LPS刺激的HMC不表达IL 1 3mRNA和蛋白 ;LPS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诱导HMC表达IL 1 3mRNA和分泌IL 1 3蛋白。HMC受LPS刺激后 1 2h即可表达IL 1 3mRNA ,4 8h达高峰 ,72h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HMC受LPS刺激后 2 4h ,其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IL 1 3蛋白 ,4 8h和 72h进一步增加。外源性IL 1 3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TNF α ,IL 1α ,IL 1 β ,MCP 1 ,IL 8,TGF β1mRNA的表达。应用抗IL 1 3抗体中和内源性IL 1 3后 ,上述炎症因子表达增强。结论 IL 1 3是HMC自分泌因子。IL 1 3可抑制LPS诱导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迷迭香酸(RA)对大鼠抗Thy1.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MsPGN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低剂量及高剂量RA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每天分别给予迷迭香酸(25mg/kg及50mg/kg)灌胃,连续7天,隔日检测24h尿蛋白总量。第8天处死大鼠并留取肾组织,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肾皮质中TGF-β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大鼠TGF-β1少量表达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模型组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TGF-β1表达明显增多。两给药组肾小球TGF-β1表达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24h尿蛋白定量及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两给药组肾组织中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小于模型组。结论:RA对大鼠MsPGN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其抑制肾组织TGF-β1的过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大肠癌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55例大肠癌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11-去氢-血栓烷B2(DH-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结果:大肠癌TXB2、DH-TXB2、GMP-140、vWF、TM和cGMP升高,FN下降。大肠癌cGMP与TXB2、DH.TXB2、GMP-140、TM之间均呈正相关。大肠癌已转移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FN升高,其余指标下降。结论:大肠癌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二者影响大肠癌的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45.
沈义鹏  张爱华 《齐鲁药事》2005,24(7):433-435
目的制备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方法以2-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经4步反应化合成化合物NS-398。结果与结论用该方法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合成出该药,最终产品纯度大于99%。  相似文献   
46.
依巴斯汀(Ebastine)是由西班牙Almirall公司开发的新型抗变态反应药物,属于新型氯哌啶类长效、非镇静型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用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等疾患的治疗。临床试验显示:服用依巴斯汀10 mg·d-1或20 mg·d-1,比西替利嗪10 mg·d-1更有效,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7.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发生障碍称为肠梗阻。其病因复杂、病情发展快,容易导致肠绞窄、肠坏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发展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感染性休克。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非手术方法如果应用得当,多数可以不采用手术方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系统评价正念疗法对冠心病病人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CNKI、万方等多个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正念疗法对冠心病病人相关研究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从中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合计80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正念疗法能够缓解病人焦虑情绪[MD=-5.87,95%CI(-9.62,-2.12),P=0.002]和抑郁情绪[MD=-1.93,95%CI(-3.62,-0.23),P=0.03],减轻病人的知觉压力[MD=-7.63,95%CI(-14.52,-0.74),P=0.03]。在降低血压方面,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正念疗法能够降低收缩压[MD=-10.24,95%CI(-12.88,-7.59),P0.000 01],而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疗法能够改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冠心病病人的知觉压力,同时能够稳定血压水平,降低收缩压,但对舒张压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9.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向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进展过程严重影响肾脏预后及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其中细胞周期停滞是AKI向CKD进展中一个重要的致病机制。其可能通过持续增加细胞因子及炎症因子生成和释放、上皮间充质转分化、细胞器应激/串扰、衰老激活、管周微血管稀疏等一系列适应性不良修复过程,加速AKI向CKD转变。故调控细胞周期有望成为预防、减缓甚至阻断AKI-CKD进展的新的靶点机制。  相似文献   
50.
随着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与人的交往约有65%是运用非语言的交流完成的,善用非语言符号,能够强化语言交往的效果,护理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正确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的姿势对儿童、老人、重病人进行必要的触摸,体现对病人的关怀,更好的融洽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