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 体外观察熊果酸对肝星状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细胞凋亡、NF-κB核易位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熊果酸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肝星状细胞(HSC-T6)进行分组,A组:瘦素(100 ng/mL)刺激组;B组:瘦素+熊果酸(50 μmol/L)组;C组:瘦素+ N-乙酰-L半胱氨酸(10 mmol/L)组;D组:空白对照组.检测DCF荧光强度(反映ROS水平)、细胞凋亡率、NF-κB(P65)核移位率、XIAP mRNA的表达.结果 (1) A组HSC-T6细胞内DCF荧光强度明显强于D组,B、C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低于A组(均P<0.001).(2)A组在48 h的HSC-T6细胞凋亡率低于D组(P<0.05);B组在48 h的 HSC-T6凋亡率不仅明显高于A组(P<0.001),而且高于C、D组(均P<0.05).(3)A组细胞NF-κB核移位率显著高于D组(P<0.001);B、C组的NF-κB核移位率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01).(4)瘦素作用HSC-T6细24 h的XIAP mRNA表达显著高于D组(P<0.01);B、C组在12、24 h的表达均低于A组(P<0.01或P<0.05).结论 熊果酸能抑制瘦素刺激HSC-T6细胞引起的ROS产生,并能诱导HSC-T6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S对 NF-κB的活化,下调XIAP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外观察熊果酸对肝星状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细胞凋亡、NF-κB核易位及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熊果酸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肝星状细胞(HSC-T6)进行分组:A组:瘦素(100 ng/ml)刺激组,B组:瘦素+熊果酸(50μM)组,C组:瘦素+ N-乙酰-L半胱氨酸(10mM)组,D组:空白对照组。检测DCF荧光强度(反映ROS水平)、细胞凋亡率、NF-κB(P65)核移位率; XIAP mRNA的表达。结果:1. A组HSC-T6细胞内DCF荧光强度明显强于D组,B组、C组细胞内ROS水平明显降低于A组(均P<0.001)。2.A组在48h的HSC-T6细胞凋亡率低于D组(P<0.05);B组在48h的 HSC-T6凋亡率不仅明显高于A组(P<0.001), 而且高于C、D组(均P<0.05)。3.A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D组(P<0.001);B组、C组的NF-κB核移位率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01);4.瘦素作用HSC-T6细24h的XIAP mRNA表达显著高于D组(P<0.01);B组、C组在12h、24h的表达均低于A组(P<0.01 或P<0.05)。结论:熊果酸能抑制瘦素刺激HSC-T6细胞引起的ROS产生,并能诱导HSC-T6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ROS对 NF-κB的活化,下调XIAP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外泌体通过胞内体内陷形成多泡体再与质膜融合后释放,其内含有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外泌体通过与受体细胞融合,将其内含的生物活性物质作为信号分子传递给受体细胞,从而介导细胞间信号交流。胃癌细胞分泌大量的外泌体,可影响周围细胞的功能,在调控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在胃癌相关研究中取得较多新进展,包括对胃癌的生长、转移、免疫逃避、耐药性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以及作为药物载体在胃癌靶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癌HepG2细胞AFP基因沉默对Survivin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通过siRNA技术下调肝癌HepG2细胞中AFP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转染前后上清液AFP浓度,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Survivin mRNA水平。  结果  转染48 h后,实验组上清液中AFP浓度显著下降,肝癌细胞生长活性下降43.1%,凋亡率增加24.3%,HepG2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降低78.0%。对照组和空白组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沉默肝癌HepG2细胞AFP的表达,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细胞内Survivin mRNA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鸟苷环化酶CmRNA(GCC-mRNA)的表达对大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1、制备微转移模型;2、收集周围血标本:大肠癌患者67例,正常人及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20例。3、检测GCC—m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GCC—mRNA。结果1、微转移模型:微转移模型GCC—mRNA表达阳性率为85%;对照组正常人外周血20例中无一例阳性;大肠癌微转移模型标本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01)。2、结肠癌:结肠癌GCC—mRNA表达阳性率为58%,良性胃肠道疾病为20%,正常人为0%.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大肠癌患者有结肠外转移阳性率为72%;无转移阳性率为52%,二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GCC与CEA:GC—C与CEA总阳性率分别为58%与2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1、提示RT—PCR法检测GC—C诊断大肠癌微转移方法有希望用于诊断大肠癌微转移。2、提示GC—C有希望用于结肠癌患者微转移的诊断指标.且优于CEA。  相似文献   
16.
张焜和 《医药与保健》2009,17(12):28-29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天气与健康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疾病流行与自然现象有关,与神、魔鬼无关。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采用流行病学等方法,观察不同季度和月份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这些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7.
内镜下选择性粘膜染色技术识别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DU)病人的十二指肠粘膜有片状胃上皮化生,Hp可能定植其上并引起溃疡。研究旨在确定内镜下选择性染色技术能否识别十二指肠的胃化生,以及在胃化生区能否检出Hp。  相似文献   
18.
核酸适配子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
技术从单链随机寡核苷酸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单链寡核苷酸配体,其与靶标的结合具有高特异性及高亲和力等优点,
使其能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断研究。适配子在生化检测、新肿瘤标志物发现、分子成像、病原微生物检测等领域的
研究应用中均有报道,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