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文从理论上导出了直接接触型氧合器中血液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氧传质系数间的关系式:在φ100mm的填料式氧合器中,分别对猪血和生理盐水吸收氧的传质系数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填料式氧合器中,血液和生理盐水吸收氧的传质系数满足上述关系。  相似文献   
72.
本文针对目前存储混合型缓释体系的释放动力学模型假设多、预测精度低等问题 ,探讨该体系的释放机理 ,并建立动力学模型以期为实际剂型研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将化学工程的传递原理应用于药物控制释放领域 ,分析了药物在膜内的扩散过程 ,建立了非稳态条件下当药物初始装填量大于其在聚合物膜内饱和溶解度时的存储混合型缓释体系的释放动力学模型 ,并采用巯嘌呤和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 (摩尔比为 :乙烯 /乙烯醇 =44 / 5 6 )组成的存储混合型缓释体系对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 ,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对偏差 <5 % )。同时讨论了药物初始装填量、空白膜厚等因素对释放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正> 1.同临床联系的重要性 所谓医学检验质(?),从总体上讲是指对服务对象(包括病人和医生)全面负责的总体行为,它包括三个内容:建立全面系统的检验范围;提供可靠无误的实验数据;保证实验结果正确及时的传送。在这三个内容中,最根本的是要求提供的实验数据能最大限度地准确反映患者当时的某种客观指标,然后临床医师才可能将这些生理和生化的信息及数据翻译成更高层次的  相似文献   
74.
丰城市新疫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荣塘、拖船两乡镇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该地为血吸虫病新疫区。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调查钉螺,采用IHA、KATO-KATZ法调查病人,采用血纸法和顶罐法调查耕牛,同时收集一般资料和历史资料,并对病人、病畜进行吡喹酮治疗。结果有病原阳性的病人及病牛;有中间宿主钉螺及阳性钉螺。结论丰城市荣塘、拖船两乡镇被确定为血吸虫病新疫区。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受照水平,评价放射防护状况及放射线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影响。方法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热释光剂量法。对放射工作人员佩带的个人剂量计,定期回收用UD-502B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测读,对监测结果用年剂量当量(mSv/a)[注1]进行分析,分析评价不同时期、不同受照类型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水平。结果1985-2005年宁夏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共3501人次,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74 mSv/a,其中94.37%人次年剂量当量值低于5 mSv/a,0.54%人次年剂量当量超过限值。不同受照类型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均值:医用诊断X射线为1.19 mSv/a,核医学为2.25 mSv/a,放射治疗为1.02mSv/a,其它项目为3.49 mSv/a,介入放射医学为12.55 mSv/a。结论1985年到2005年每年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基本保持平稳,各年人均年剂量当量均值低于“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当量限值[注2]”[1]的十分之一,介入放射医学已成为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6.
随着对脑-肠肽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巴胺(DA)及多巴胺受体(DR)系统已成为研究热点。根据DR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藕联的关系,将DA受体分为D1亚型受体和D2亚型受体。1980年,用放射免疫法,根据配基与DR的不同作用特征,提出有4种受体结合位点,而将DA受体分为D1、D2、D3、D4四种亚型。1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对不同产地白术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为白术的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结合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快速鉴定白术的主要化学成分。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安徽、河北、浙江的25批白术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用VIP值、t检验筛选出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性成分。结果 不同产地的白术化学差异较为明显,共鉴定出10个差异化合物,其中浙江白术的姜黄烯、AtractylmacrolD、白术内酯Ⅲ、3β-羟基苍术酮、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β-Vatirenene和苍术酮等成分显著高于安徽或河北样品,可作为潜在的道地性标志物。结论 本研究为全面评价白术药材的质量和道地性提供了依据,并发现不同产地白术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可能与环境、品种和种植方式等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78.
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带血管蒂肋骨瓣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的结果。方法 1993年11月以来,对7例胸腰椎化脓性椎间隙感染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行彻底病灶清除,同一切口内切取带血管蒂肋骨瓣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7例获10个月-5年随访,平均随访2年4个月,椎体间骨愈合时间3个月5例,4个月2例,无一例病灶复发及脊柱后凸畸形。结论 经骶棘肌腰方肌间隙病灶清除彻底,采用带血管蒂肋骨瓣椎体间植骨手术操作简便,缩短骨愈合时间,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对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自1992年4月~1997年4月对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间盘切除的同时,将增粗的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并与同期30例作比较。2组病人术前除腰腿疼痛外,患肢麻木症状重或伴趾背伸肌力减弱,术中均有神经根明显增粗,苍白表现。切开组自神经根出口05cm向远侧切开鞘膜,长度约1cm左右,见神经纤维明显膨出。结果:切开组术后患肢麻木及趾背伸肌力恢复快,2组在术后2周及半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能迅速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0.
目的以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小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脂多糖(LPS)处理小胶质细胞时间与小胶质细胞生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时效关系,寻找能够使小胶质细胞产生大量IL-1β、TNF-α的LPS最佳干预时间,为建立最佳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培养原代大鼠皮质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10组,5组为LPS组,以含LPS(终浓度为100 ng/m L)的无血清胶质细胞培养液分别孵育1 h、3 h、6h、12 h、24 h;每个LPS组均设平行对照,对照组用无血清胶质细胞培养液孵育,孵育时间同LPS组。孵育结束后,ELISA方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RT-PCR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中IL-1βmRNA和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孵育原代小胶质细胞1 h、3 h、6 h、12 h、24 h后,LPS组培养液中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及小胶质细胞中IL-1βmRNA和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LPS组培养液中IL-1β和TNF-α蛋白含量及小胶质细胞中IL-1βmRNA和TNF-αmRNA表达水平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上升,IL-1β在3 h达到高峰,TNF-α在6h时达到高峰,二者在6 h均处于较高水平,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相邻LPS处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PS能够刺激小胶质细胞大量产生IL-1β和TNF-α,这种效应与LPS刺激时间相关,在刺激6 h时IL-1β和TNF-α均处于较高水平,LPS刺激6 h时是理想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