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5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201篇
内科学   180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95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317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128篇
  1篇
中国医学   78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患者女性,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入院.体检心尖部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膜部室间隔缺损约4 mm;左心房内径20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1 mm,右心室内径10.3 mm.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92.
目的在人类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C57BL/6小鼠模型中,研究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区域疫苗治疗Hp感染的作用。方法把已感染Hp的C57BL/6小鼠分成4组,分别通过灌胃法给予单纯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100μg)、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100μg)加霍乱毒素(CT,2μg)、单纯CT(2μg)或PBS,每周1次,共4次,治疗4周后处死动物,取胃黏膜行半定量细菌培养检查Hp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Hp根除率分别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加CT组50%(5/10),单纯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组、单纯CT组及PBS组根除率均为0%。统计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加CT组的H.pylori根除率较其它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未根除Hp的小鼠,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加CT组Hp的定植密度明显低于其它3组(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C-末端蛋白能够作为Hp多价治疗疫苗的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了解医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对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需求,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以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入学的临床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在开临床流行病学课程之前实施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15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95.4%.结果 该人群有18.6%(27/145)不了解流行病学,有37.2%(54/145)不了解循证医学,有40.7%(59/145)不了解临床流行病学,有66.2%(96/145)不了解流行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有75.2%(109/145)不了解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在临床流行病学为循证医学所能提供的证据中病因和预防的选择较高分别为71.0%和82.1%;有21.4%(31/145)不关心循证医学发展,有17.9%(26/145)不关心临床流行病学发展,有64.8%(94/14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流行病学对以后的工作会有帮助,有81.4%(118/145)的学生认为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中循证理念教育重要,有72.4%(105/14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流行病学时加入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较好.结论 大多数学生认为临床流行病学是有用的,有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还是很陌生,同时对该课程也充满期待.在临床流行病学中加入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4.
目的: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市区及浙江丽水市区35岁以上汉族人群鼾症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4-12月对新疆克拉玛依市区及浙江丽水市区35岁以上汉族常住居民进行入户睡眠问卷调查.睡眠问卷采用柏林国际睡眠问卷结合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整合而成.结果 调查人数为2 171人,其中克拉玛依市区1 018人,浙江丽水市区1 153人,有效问卷2 138份(有效率为91.1%).克拉玛依市区汉族人群鼾症患病率为59.6%,浙江丽水市汉族人群鼾症患病率为39.9%,中、重度鼾症患病率分别为33.5%和8.8%,60岁之前打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鼾症患病率随体重质数(BMI)、颈围、腹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鼾症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克拉玛依市区35岁以上汉族人群鼾症患病率高于浙江丽水市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围、腹围、ESS评分是鼾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7.5岁;合并高血压病3例,前壁心肌梗死3例(75%),其中前壁合并侧壁心肌梗死1例(25%);2例术前IABP辅助。4例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1~3支,平均1.75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严重败血症。其余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结论室间隔穿孔是冠心病急性心梗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保守治疗死亡率极高,外科手术能够较好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患者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结果一次性经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成功率为94.5%,3~4周内有效率为89.1%。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7.
孙勇  李庆 《中国药业》2009,18(14):9-9
该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药品经营渠道的变革及其对监管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对药品经营渠道监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目的:提高对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认识。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三脑室胶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高密度5例,等密度2例,低密度1例。MRI上T1WI呈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T2WI高信号4例,等信号2例,低信号1例,混杂信号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6例无强化,2例边缘环状强化。结论:第三脑室胶样囊肿具有特征性的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99.
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患者血清黏附分子及白细胞介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勇  蒋捍东 《中国医药》2009,4(6):405-40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自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在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并哮喘患者中的差异。方法103例患者按不同病因分为哮喘组33例,过敏性鼻炎组35例;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组(合并组)35例,对照组35例,4组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ICAM-1、sVCAM-1、sE-selectin、IL-4、IL-10的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哮喘组、过敏性鼻炎组、合并组血清中sICAM-1、sVCAM-1、sE-selectin、IL-4、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1)。合并组血清中sICAM-1、sVCAM-1、sE.selectin、IL-4、IL-10水平较哮喘组均增高(P〈0.05或P〈0.01),过敏性鼻炎组各指标水平同哮喘组差异不明显。结论过敏性鼻炎、哮喘有类似的炎性过程,合并组血清黏附分子及IL-4、IL-10水平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100.
KD-60型多功能动态杀菌机(以下简称:动态机,成都肯格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造),主要由风机、中效过滤器、陶瓷片、60W高强度紫外线灯管及程控器组成,每小时换风400m^3。陶瓷片由程控器控制,产生臭氧用于无人时(以下简称:静态下)消毒;中效过滤器和紫外线灯管由另一组开关控制,可在有人时(以下简称:动态下)及静态下消毒。同家产品臭氧对空气消毒已有报道,本文是使用动态机的中效过滤器及紫外线灯管键,观察其动态下静态下对治疗室空气的消毒效果,并与普通紫外线灯管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