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24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已于1989年发表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联合声明》,提出了“促进母乳喂养的10点措施”。我国也于1992年3月颁布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制订了“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4个月母乳喂养率达到80%的目标”。可是医学院校儿科专业的实习医生及住院医生一直没有关于“母乳喂养”的课程教育。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导致了重医疗轻预防的倾向,在医院的诊疗中,随着“母乳性黄疸”病例的增多,淡化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实习教学期…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及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在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在昆山市区随机抽取幼儿园儿童共1 867人,以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为诊断标准,确诊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者共112名,患病率为6.0%;其中59名儿童自愿参加智力测试,另随机选取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59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韦氏智力测试。结果 DCD组儿童的总智商得分、操作智商得分、动物房、图画补缺、迷津、几何图形、木块图案等项目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DC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语言智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D组智力不平衡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患有DCD学龄前儿童的操作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但语言智商与正常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训练和教育中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和一氧化氮的含量,从神经生化角度分析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发病机制.方法 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诊断标准,筛选出40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1:1设立对照组,通过t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组不同性别及年龄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差异,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分别为42.10±10.79pg/mL和20.37±11.80pg/mL(t=8.59,P<0.01);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38.53±10.71μmol/L和28.38±9.71μmol/L(t=4.43,P<0.01);③实验组男童和女童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分别为41.6±11.74 pg/mL和 43.5±7.64 pg/mL(t=0.64,P>0.05);④实验组6~8岁儿童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含量为44.32±10.54pg/mL,9~10岁儿童为38.42±10.52 pg/mL(t=1.71,P>0.05);⑤实验组男童和女童的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38.83±10.48μmol/L和 37.62±11.92 μmol/L(t=0.76,P>0.05);⑥实验组中6~8岁儿童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为39.07±9.69 μmol/L,9~10岁儿童的含量为37.64±12.53 μmol/L(t=4.05,P>0.05);⑦实验组儿童低氧诱导因子-1α和一氧化氮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34,P<0.05).结论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一氧化氮含量增高表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存在脑缺氧损伤,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4.
目的:了解6~9岁正常儿童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1)含量。方法:选取6~9岁正常儿童46名,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MBP和IGF-1含量。结果:6~9岁正常儿童血清MBP含量为(1.35±0.39)μg/L,无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IGF-1含量为(305.73±25.63)μg/L,无性别和年龄差异(P>0.05)。血清MBP含量与IGF-1含量呈正相关(r=0.91,t=14.56,P<0.001)结论:6~9岁正常儿童血清MBP含量为(1.35±0.39)μg/L,IGF-1含量为(305.73±25.63)μg/L。儿童血清MBP含量与IGF-1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5.
综合性大学预防艾滋病知信行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在综合性大学内对大学生开展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知信行等情况的调查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学生1500名作为调查对象,发放以AIDS知识、信念、态度和行为为内容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236份.[结果]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预防AIDS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在预防AIDS知识和行为方面,女生优于男生,低年级优于高年级,医学生优于其他学科学生;并且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预防AIDS的态度和信念也有不同程度地影响.[结论]艾滋病的预防工作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健康教育者们应高度重视以学校为基础的艾滋病干预.  相似文献   
4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共患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疾病,并且与儿童其他心理行为异常疾病的共患率较高,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故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该文对目前国外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理行为共患症,如双相性情感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等共患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47.
【目的】对大学生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的防病知识进行调查,以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15名乙肝病毒健康携带者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大学生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较好的乙肝病知识,乙肝对其生活和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饮食卫生习惯方面优于农村。在感染途径方面男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传染途径和肝炎知识的了解可以遏制乙肝的传染,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8.
目的从临床角度研究婴幼儿血镉水平及与MDA和SOD的关系。方法收集48名婴幼儿静脉血,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镉的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测定血液中的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按血镉水平将48名受试者分为正常组、低镉组、高镉组。结果正常组血液中MDA含量为(6.57±5.00)μmol/L;低镉组、高镉组分别为(11.59±7.92)μmol/L和(15.45±7.32)μmol/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并与血镉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1)。血液中SOD含量正常组为(93.44±14.28)U/ml;低镉组、高镉组分别为(80.03±16.09)U/ml和(72.35±19.88)U/ml,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并与血镉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结论血液中MDA含量或SOD活力的变化可作为临床上判断婴幼儿期镉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9.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和苏州市预防医学会联合举办的“铅损伤防治的新进展研讨会”于7月31日在苏州举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博士生导师古桂雄教授主持了研讨会,150多名妇幼保健医生和社区卫生工作者参加了此会。会议报告了环境铅污染的现状,就当前国际上预防铅损伤领域中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应用性技术作了全面性介绍。WHO儿童卫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华教授介绍了“WHO关于儿童铅暴露防治的新行动”的前瞻性报告,提出儿童铅暴露在全球带来了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和发展。WHO估计全球超过1/3…  相似文献   
50.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以交流障碍、言语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智力发育落后,感、知觉和行为异常.该症多见于男童,男、女比率为4~6∶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预后较差,给患儿及家长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负担.该文着重介绍了行为疗法与结构化教育两种较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并简要介绍了音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药物治疗、饮食疗法和艺术疗法等几种有争议的治疗方法,并对孤独症的治疗原则作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