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辐照的血管内皮对造血干细胞迁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小剂量γ射线辐照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激酶C(PKC)活性、黏附分子表达及造血干细胞跨内皮迁徙率的测定,研究辐照的血管内皮对造血干细胞跨内皮迁徙能力的影响。方法1~5Gyγ射线辐照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用[γ-^32P]ATP掺入外源性底物测定PKC活性;用EUSA法测定黏附分子VCAM—1、PECAM-1、CD44的表达;用双室培养法测定造血干细胞跨HUVECs的迁徙能力。结果3Gy以下γ射线辐照后的HUVECs膜PKC活性逐渐升高,浆PKC活性逐渐降低,尤以2、3Gy辐照的HUVECs变化最为显著(P〈0.01),而高于3Gy辐照的HUVECs的膜、浆PKC活性呈下降趋势。3Gy以下辐照的HUVECs的VCAM—1、PECAM—1、CD44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01)。造血干细胞通过γ射线辐照后的HUVECs的数量显著增加(P〈0.01),但加入针对上述黏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后,能显著降低造血干细胞跨内皮能力。PKC活性与VCAM—1、PECAM—1、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适当小剂量的γ射线辐照血管内皮细胞,能活化其PKC、增加PKC活性,并进而上调黏附分子VCAM—1、PECAM—1、CD44的表达,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跨内皮迁徙。  相似文献   
42.
刘显智 《民航医学》1994,4(1):10-10
通过对飞行人员医学停飞原因分析.为改进航卫保障工作提供依据。我国空军及民航运输机飞行人员此类报道颇多,而民航运-5机型专业飞行人员医学停飞情况,则少见报道。笔对中国民航第十一飞行大队1960~1992年33年中因病停飞的32名飞行人员停飞疾病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应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技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探讨NAT技术对缩短ELISA检测HIV感染"窗口期"的作用。方法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2遍ELISA检测,将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在177229例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中发现HBV DNA阳性献血者24例,HIV-1RNA阳性献血者1例,未发现HCV RNA阳性献血者。对HIV-1RNA阳性献血者追踪调查并在献血后的d4、d11、d16、d37采样检测,d4病毒载量由献血时的4.61×102copy/ml上升至5.10×104copy/ml,P24抗原和抗体仍为阴性;d11P24抗原检测阳性,HIV抗体检测仍为阴性。d16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d37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 HIV-1RNA阳性献血者,经追踪调查及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标本采用各种方法学检测,证实该献血者为HIV感染早期ELISA法漏检的"窗口期"献血者。因此,NAT检测技术比ELISA检测能更进一步地缩短HIV检测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44.
为了加强和规范血站质量管理,确保血液安全,卫生部于2006年颁发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全国各血站按照两个规范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血站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两规"中对仪器设备的配置、维修/维护、确认、校准、检定、标识、档案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贯彻落实"两规"的实践中,针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蛋白激酶C对内皮通透性及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血管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流式分析法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以同位素标记法测定HUVECs的粘附率;双室培养法测定HUVECs的通透率。【结果】10ng/mlPMA处理HUVECs后,HUVECs的通透性于30min时开始明显增高;VCAM-1,ICAM-1表达增强,对血小板粘附率2h达到最大值。【结论】PKC活化能其上调血管内皮细胞VCAM-1、ICAM-1的表达,并增强其粘附性。HUVECs的PKC活化与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6.
在骨髓移植过程中,HLA配型准确与否直接影响骨髓移植的结果[1]。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借助PCR技术已建立了多种基因分型方法。其中PCR-SSP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应用最广、最简便的方法[2]。目前国内进行HLA-A、B、CW、DRB1位点高分辨分型都是先检测出受检样品的HLA-A、B、CW、DRB1位点低分辨分型结果,再针对每一个等位基因,进行高分辨分型检测,实验耗时长,费用高。笔者应用PCR-SSP技术,在384孔板上一步即可获得HLA-A、B、CW、DRB1位点高分辨的结果,整个试验只需2~3h即可完成,效率高且成本低。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  相似文献   
47.
造血干细胞 (骨髓 )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的 DNA多态性检测 ,能准确判断骨髓移植后存活状态及疾病是否复发。笔者选择一个 VNTR基因座 ( D1 S80 )和 5个微卫星 ( STR)基因座 ( Hum FGA、Hum TH0 1、v WF3、D5 S81 8及 TPOX)对受者骨髓移植前后基因型进行了分析 [1-4]。通过观察受者基因型是否向供者基因型转化 ,以及有无受者在一定时间后的基因型逆转 ,向临床医生报告骨髓移植后存活状态的实验室指标 ,为临床医生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材料与方法1 样品 造血干细胞植入前、植…  相似文献   
48.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与ISO 15189的整合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血液安全,2001年卫生部决定引入世界卫生组织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项目(QMP),经过数年的实施和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血站质量管理能力明显提升[1].2006年,卫生部下发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了与采供血机构特点相适应、针对性更强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根据2个"规范",血站实验室要在血站质量方针和总质量目标的框架下编制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和记录,覆盖检测前、检测和检测后整个过程,确保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和检测活动的可追溯性.同时,为了提升血站实验室检测能力,逐步实现与世界先进国家血液检测水平接轨,血站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认可"应该是今后血站实验室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9.
在血站实验室进行定量试验的主要任务就是对采集标本的各种特性进行赋值.所赋值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其他的分散性都会直接影响到采集血液的质量以及反映本实验室检测质量.因此在血站实验室定量试验中应用不确定度这个概念并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十分重要.现以ALT测定为例,对血站实验室测量不确度的评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背景:有文献报道应用不同的诱导剂如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等,可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和/或成熟神经细胞,但诱导剂的使用方法以及剂量却各不相同。 目的: 联合应用不同的诱导剂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以确定最佳诱导剂组合及最佳浓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5/2008-09在辽宁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细胞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新鲜脐血来源于足月分娩的健康孕妇。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组合的诱导因子进行单个核细胞的诱导,以确定最佳诱导因子组合:①10μg/L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体积分数为0.01 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 神经营养因子B27。②10μg/L NGF+ 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积分数为0.01 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 神经营养因子B27。③10μg/L bFGF+10μg/L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体积分数为0.01 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神经营养因子B27。④10μg/L bFGF+10μg/L EGF。同时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FGF和EGF进行单个核细胞的诱导,以确定最佳诱导浓度:①5μg/L bFGF+ 5μg/L EGF组。②10μg/L bFGF和10 μg/L EGF组。③20μg/L bFGF和20μg/L EGF组。 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各诱导剂组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②免疫荧光检测10 μg/L bFGF和10μg/L EGF组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③流式细胞仪检测10μg/L bFGF和10μg/L EGF组诱导第7天和第15天的细胞nestin表达情况。 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呈散在的圆形生长。②至诱导第7天,分化细胞出现突触样结构和生长端样结构,并可见多个细胞之间形成网络,符合神经干细胞样形态特征。③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情况不同,含NGF实验组细胞长势相对最差,含bFGF和EGF实验组的细胞长势最旺盛,胞体较大而圆,细胞突起也粗大,呈三角形或锥形,突触样结构和生长端样结构明显可见,为最佳诱导因子组合。④10μg/L bFGF+10μg/L EGF组的细胞密度适中,伸出突起明显,神经细胞形态最特异,培养周期最短,为最适实验浓度。⑤细胞免疫荧光检测10μg/L bFGF+10μg/L EGF组诱导第7天细胞nestin阳性。⑥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对照组和10μg/L bFGF+10μg/L EGF组诱导第7天、第15天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联合应用10μg/L bFGF和10μg/L EGF可较短时间内定向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