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预防DVT的发生比治疗DVT的发展更为有效。因为DVT的治疗不但存在争议,同时存在费用昂贵及盲目性。血栓形成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因素可以是单独起作用,亦可以是协同叠加,个体间的差异巨大。本文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更好的解决DVT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2.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死亡例数从1990年的45 000升至2010年的65 000[1].东南亚是好发地区,发病率达10~30/10万/年[2].我国南方更是NPC的高发地区,发病人数占全球的80%以上,特别是广东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倍,并有家族高发倾向[3].2008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NPC标准化死亡率为3.91/10万~11.05/10万,其中广东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81倍[4].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鼻咽癌的诊疗水平仍然是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重要课题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耳垂皱褶(earlobe creases,ELC)观察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查诊断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CCS)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对120例拟诊CCS的患者分别进行ELC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制备赖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KGDS)修饰的去铁铁蛋白靶向活化血小板纳米钆(Gd)对比剂(Gd-Afn-KGDS),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及作为MR对比剂的能力。方法利用去铁铁蛋白自组装特性,通过调节反应液pH值,将Gd螯合剂装载于去铁铁蛋白空腔内;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催化下,将可特异性结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KGDS多肽耦联到去铁铁蛋白表面,经纯化制备出Gd-Afn-KGDS。采用透射电镜、马尔文粒径分析仪观察纳米颗粒形态、大小及分布;采集T1WI测试纳米对比剂增强效果;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Gd-Afn-KGDS的细胞毒性;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d-Afn-KGDS与活化血小板和体外血栓靶向结合的特异性。结果①成功构建了Gd-Afn-KGDS,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结构完整,粒径10~15 nm,分布均一。水合纳米颗粒粒径(11.0±1.2)nm,具有超微纳米结构。Gd载药率约为17.07个/去铁铁蛋白。②MRI信号强度随Gd-Afn-KGDS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强,对比剂T1弛豫时间随Gd-Afn-KGDS浓度增高而缩短,且与弛豫率存在线性关系。③Gd-Afn-KGD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无细胞毒性。④Gd-Afn-KGDS能在体外靶向特异性结合活化血小板及血栓。结论构建成功的Gd-Afn-KGDS呈球形结构,大小适宜,靶向特异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并具备良好的MR对比增强效果,有望成为可用于诊断早期动脉血栓的高效特异性MR对比剂。  相似文献   
55.
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患者经MRI证实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上肢麻痛、颈肩痛及头晕等。在透视下经右颈总动脉与气管间隙穿刺至颈椎间盘中央,每个椎间盘内注射O2-O3混合气体1.5~3.0ml,椎旁间隙注射3~5ml,其O3浓度为(30~50)μg/ml。结果 32例随访时间3至32个月,总有效率为78.1%。其中显效17例(53.1%),有效8例(25.0%),无效7例(2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1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胫内翻     
<正> 本文报告胫内翻2例。特点足胫骨上端内侧骨骺和干骺端软骨生长障碍,导致胫骨内翻成角畸形,但骨干及股(?)胫骨远端无弯曲畸形.股骨内髁常有轻度代偿性内翻。指出本病在国内虽无报告,但并不罕见,多因认识不足、延误诊治而造成畸形。在诊断上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肾脏替代治疗机联合血液回收机在下肢静脉介入去栓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介入溶栓组(A组,30例)及腘静脉置管介入去栓治疗组(B组,30例).比较治疗后2组患肢周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1)2组患者治疗5d后患肢周径比较:B组患肢大腿、小腿周径均明显较A组患肢缩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2)2组患肢术后5d肿胀缓解程度比较:A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无缓解3例;B组,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3例,无缓解0例.A、B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组患肢治疗48 h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A组,完全再通0例,部分再通5例,无再通25例;B组,完全再通25例,部分再通5例,无再通0例.A、B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手术并发症:A组患者溶栓过程中有6例术口渗血,1例出现皮下淤癍.B组患者无1例出现术口渗血及皮下淤癍.结论 肾脏替代治疗机联合血液回收机治疗是一项创伤性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研究64层CTA行子宫动脉造影的价值。方法选择经彩超诊断单发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35例,子宫动脉栓塞前进行先行64层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血管探针技术以及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子宫动脉的解剖,重点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DSA血管造影时参照CTA结果,选择相应角度行子宫动脉造影,比较分析靶血管的逐级分支的能力,血管的走行及子宫动脉弓状吻合情况。结果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33支(47%),脐动脉12支(17%),阴部内动脉11支(16%),臀下动脉8支(11%),髂内动脉6支(9%),其中7例左右子宫动脉起源不对称。子宫动脉与起源血管成角小于30。者46支(68%),介于30~60。之间者20支(29%),大于60°者2支(3%)。33例双侧子宫动脉粗细不对称,占94%。55支子宫动脉增粗(80%)。CTA对子宫动脉主干显示率为75%,对终末分支显示率41%,均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DSA常规正位对子宫动脉起源开口及角度显示率分别为24%及27%,参照基于CTA数据旋转角度后都能更好显示子宫动脉。结论64层CTA能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走行及开口解剖细节,子宫动脉栓塞前行CTA能更好地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方法。材料与方法14例肾结石、1例外伤肾破裂、5例正常人行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检查。采用MIP和VR进行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三维成像。结票19例MIP、VR图像能同时清晰显示肾动脉1~3级分支及肾盂、肾盏形态,其中图像质量优秀6例,占30%,良好13例,占65%,差1例,占5%。同层面腹主动脉平均CT值332±58Hu,肾动脉主干CT值289±46Hu,肾盂CT值1116±309Hu,肾皮质CT值167±23Hu,肾髓质CT值87±12Hu,肾集合系、肾动脉及肾实质三者之间的密度差异能形成对比度较高的清晰图像。结论采取2次对比剂团注后1次增强扫描,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丹参输卵管灌注液中丹参素含量.方法 色谱柱:Inertsil C18柱(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 丹参素检测浓度在8.5~42.5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36%,RSD为1.02%.结论 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用于复方丹参输卵管灌注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