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藻酸双酯钠(PSS)是一种新型类肝素样海洋药物,该药具有显著降低血粘度、血脂、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量的作用,故临床广泛用该药治疗缺血性血管疾病,我院采用PSS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4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ZO例为冶疗组.采用PSS治疗,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52~74岁,(16士8岁);病程Zh-3d(11.O士2.oh)。另20例采用右旋糖研加复方丹参(对照组)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SO-76a(62土9岁);病程3.sh-3d(1土地)。2治疗方法治疗组用PSS针剂ZOO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  相似文献   
32.
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和评估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32足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Stryker钢板内固定。结果28足平均随访15个月以上,骨折全部愈合,功能改善.跟距关节及跟骨恢复了正常的对合关系。按Marg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28足Stryker钢板固定中。优8足,良16足,可4足。优良率85.6%。结论切开复位Stryker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3.
bcr/abl融合基因对β1整合素和L-选择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ber/abl融合基因对β1整合素和L-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ber/abl融合基因阴性和阳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中β1整合素和L-选择素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b-C-Box基因转染bcr/abl基因阳性细胞后β1整合素和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bcr/abl基因阳性细胞中,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er/abl阴性细胞,转入Rb-C-Box基因后,L-选择素mRNA的表达水平与ber/abl阴性细胞相似。bcr/abl阴性和阳性细胞及转染Rb-c-Box基因细胞中β1整合素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性。结论 ber/abl融合基因可抑制CML细胞中L-选择素mRNA的表达,对β1整合素mRNA的表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血压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仁济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排除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恶病质等疾病,或因自身原因不能配合完成量表检查患者。入选高血压组124例,正常血压组51例。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为工具检查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状况,记录其血压及生化等相关指标。结果高血压组MoCA总得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延迟回忆得分明显降低(P<0.05)。高血压组患者中MoCA评分正常组24h平均舒张压及白天平均舒张压较评分减低组明显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存在者比例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节律、白天平均舒张压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年龄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MoCA对认知功能减退患者敏感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早期筛查认知能减退的首选量表。年龄、昼夜节律、白天平均舒张压是预测高血压患者MoCA评分的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估内侧支撑螺钉(medial support screw,MSS)对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68例,并将其分为2组:-MSS组39例,仅以锁定钢板固定;+MSS组共29例,除以锁定钢板固定外还使用内侧支撑螺钉.应用统计学方法评价两组术后的影像学指标和肩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6个月.+MSS组和-MSS组中分别发生内固定失效1例和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所有内固定失效均出现在术后12周内.2组的丢失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而肱骨头内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根据Constant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MSS组和-MSS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9%和62%,2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锁定钢板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另以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头内下方获得支撑,可有效地维持骨折复位,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对骶骨 DenisⅢ区纵形骨折钉板模拟固定和解剖学测量,并进行影像学观察,为骶骨后路钉板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6具新鲜成人尸体骶骨标本,设定骶骨进针点 a、b、c、d、e、f,测其钉道长度分别为 La、Lb、Lc、Ld、Le、Lf 和钉道角度分别为 D1、D2、D3、D4、D5、D6,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分别为 A、B、C、D、E、F.按测得数据进行钉板固定,然后摄 X 线片进行影像学观测.结果钉道长度 Lb、Le 分别为(30.97±3.99)、(18.6±3.83)mm,钉道角度 D2、D5分别为(12±5)°、(16±8)°,两侧进针点间的距离 B、E 分别为(66.38±5.21)、(60.99±3.86)mm.结论按测量得到的解剖学数据模拟钉板固定,影像学观测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恶心呕吐和疼痛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单侧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分为2组,每组50例:其中地塞米松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72.30±7.02)岁,术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1.30±6.08)岁,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滴。观察记录术后2、4、6、8、12、24、36、48 h时休息时和屈膝45°时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0~24 h和24~48 h发生呕吐情况、使用止吐药及阿片类药情况。并记录术后患者药物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1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休息时疼痛VAS评分地塞米松组术后8、24、48 h时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屈膝45°时VAS评分地塞米松组术后8、48 h时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地塞米松组休息时和屈膝45°时VAS评分总体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0~24 h、24~48 h阿片类药用量及总阿片类药用量地塞米松组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0~24 h和24~48 h发生恶心呕吐比例,术后0~24 h要求使用止吐药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止吐药用量地塞米松组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截止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未出现术后感染、消化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术前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可有效减少TKA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通过国人内侧髌股韧带形态学的观察并测定纤维束应变,为临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提供生物力学参考。观察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紧张-松弛模式,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分别测量在髌骨外推实验下屈膝0°、30°、60°、90°和120°等5个角度时纤维束应变。结果表明,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呈交替紧张-松弛。在髌骨外推实验条件下,同一纤维束在不同角度之间应变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内侧髌股韧带力学行为特点,为临床重建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经皮重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60例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采用后方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结果:60例患者手术时间20~50 min,中位数35 min,术中出血60~200 mL,中位数105 mL;骨盆骨折的愈合时间为12 ~16周,中位数14周;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47例,良9例,可4例.结论:经皮重建锁定钢板固定不稳定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能达到牢靠固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0.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并发大出血中的技术特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3月至2008年2月92例骨盆骨折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保守组53例,其中男43例,女10例;年龄27~61岁,平均(37.2±5.7)岁;以大量输血、补液为主。栓塞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6~62岁,平均(35.3±9.5)岁;在上述基础治疗上加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液量、休克纠正时间和存活率进行比较,并记录栓塞组患者止血有效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栓塞组患者在术后2h内出血得到控制,33例均一次性止血成功,术中无医源性神经、血管、脏器等损伤,术后3例发生下肢麻木,5例发生臀部红肿。栓塞组在输血量、输液量、休克纠正时间和存活率等指标上均优于保守组。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一种早期、迅速、有效的急救止血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