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切开复位后分别采用经皮微创加压钢板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进行内固定,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随访时间、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263;t=1.167,P=0.256;t=1.459,P=0.159;t =0.675.P=o.503;Z=0.000,P=1.000).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并发髋内翻畸形2例,肢体短缩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组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髋内翻畸形2例,步态改变1例,肢体短缩1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结论: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自血病患者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LUC)的数值,初步判断化疗效果。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242人次骨髓组织中原始细胞数值与LUC的数值。结果:外周血LUC数与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外周血中的幼稚细胞均呈正相关,灵敏度64%,特异度85%,ROC曲线下面积等于0.77。结论:通过检测外周血LUC可以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疾病状态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疼痛科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多难于见效,笔者1999年10月至2006年12月间采用小针刀加局部阻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232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2例均为临床确诊为腰三横突综合征的  相似文献   
24.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5.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后假体脱位仍是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初次置换病例组达2%~11%,而在翻修病例高达25%,大约33%的再脱位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1],而其中仅有60%的翻修病例得到满意的稳定性[2]。脱位潜在的影响因素很多,手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破坏过多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正日益被外科医生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髋关节囊韧带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及THA中关节囊韧带修补重建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髋关节囊韧带的解剖功能[3]附着于髋关节骨结构的关节囊有助于限制股骨头相对于髋臼的位移,而可允许复杂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手术技巧和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22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6~51岁,平均35.5岁.对手术时间、锚钉置入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末次随访时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24.1个月(12~35个月)随访.其中1例患者出现钉尾刺激症状,无异物反应、跟腱再断裂等发生;平均手术时间35.5 mim,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22例患者共置入缝线锚钉27枚,其中2枚(7.4%)置入过浅,1枚(3.7%)置偏.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功能:优1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随访过程中患者对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均未见锚钉移位.结论 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操作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低,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定量涂片法与传统法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的比较,寻找部分血液病形态学诊断的依据。方法:巨核细胞计数方法:取5μl新鲜骨髓均匀涂在7cm2玻片(2.0cm×3.5cm或2.5cm×3.0cm),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换算成每升骨髓所占巨核细胞数。传统法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取一滴新鲜骨髓均匀涂面积大约4.5cm2玻片(1.5cm×3.0cm),同样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结果:28例大致正常骨髓像做对照组,观察6例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不同血液病定量涂片法与传统法形态学巨核细胞计数对诊断的影响。在28例正常组中,定量法巨核细胞计数的正常值(80.0±47.6)×105/L;传统法相对值(43.6±24.4)个/片;而定量涂片法巨核细胞总数绝对值为1029×105/L,较正常组(80.0±47.6)×105/L显著增高,说明骨髓处于过度增殖状态,而成为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有利证据;在巨核细胞减少组(2例MDS、1例AA)中,2种方法相对值也较一致,相对值及绝对值均明显减少,符合巨核细胞减少性疾病巨核细胞的变化。结论:定量涂片法计数巨核细胞较传统法更准确、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探讨Hcy与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测定833例老年人血清Hcy水平,对不同性别、AS相关疾病的患者Hcy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其血清Hcy水平(38.18±11.55)μmol/L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者(28.9±11.28)μmol/L,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30.11μmol/L±12.68μmol/L,32.02μmol/L±9.65μmol/L)高于高脂血症患者(27.54±11.09)μmol/L,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Hcy水平(34.03±10.61)μmol/L明显高于高脂血症患者并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肾功能减退、AS相关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或)高血压与高水平Hcy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对国人踝关节三角韧带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观测,掌握更为详细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缝合锚钉修补或重建断裂的深层胫距后韧带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30例成人尸体踝关节标本,对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进行标记和解剖学观测.结果 深层胫距后韧带是恒定存在的,而且是三角韧带中最为宽厚的1束,其近端止点在内踝后丘部及丘间沟,远端止点位于距骨内侧面后半部分,呈类圆形的不规则图形,远端止点附丽区面积为(111.74±19.97)mm2.结论 揭示了深层胫距后韧带的远端止点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营养状况及血叶酸、VitB12水平,并分析认知功能对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影响.方法共纳入AD患者101例.以微型营养评价量表(MNA)和痴呆评定量表(CDR)为工具检查所有研究对象的营养状态和认知功能,分为轻度AD组(51例,CDR 1分)和中重度AD组(50例,CDR 2 ~3分),根据患者量表得分及生化检测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轻度AD组相比,中重度AD组患者MNA总得分(23.74±4.46) vs (26.86±3.13)、整体评估得分(6.32±0.67)vs(7.46±0.44)、膳食评估得分(6.68 ±0.17)vs (7.58±0.38)等降低(P<0.05),BMI降低[(21.33±4.08) kg/m2 vs (24.67±4.36) kg/m2,P<0.01].多元回归逐步方程:MNA评分=30.860-0.215年龄-0.049CDR评分+0.269血叶酸水平.结论MNA得分随CDR得分升高而降低.年龄、CDR评分与MNA评分呈负相关,血叶酸水平与MNA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