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海拔2262m~4000m)40岁以上世居或移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40岁以上行冠脉造影的120例分为冠心病组(74例)和非冠心病组(46例),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家族史和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前降支受累率最高,汉族为79.69%,藏族为80%,两族C型病变多,双支病变及完全闭塞性病变发生率高。结论:高海拔地区40岁以上世居或移居人群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且以男性为主,汉族世居与移居者冠脉病变程度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梅峰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117-1117
患女 ,56岁 ,因窦性心动过缓、频发室早二联律、交界性早搏 ,于 2 0 0 0年 9月 2 7日在我院行永久性人工起搏器安装术 ,起搏方式为 DDD,起搏频率为 70次 / min。于 2 8日开始服用胺碘酮 0 .6 g/ d,4d后室早消失 ,5d后剂量改为 0 .4g/ d,3 d后再次改为 0 .2 g/ d,遵医嘱长期服用 ,患者病情一度稳定 ,于 2 0 0 0年 1 2月 5日 ,患者与行走时突感头晕 ,遂即晕倒在地 ,意识丧失 ,小便失禁 ,无恶心、呕吐 ,持续约 5min钟后自行苏醒 ,急诊入院。追问病史 ,患者近日感冒后出汗较多 ,进食量明显减少。查体 :血压 :1 8/ 1 1 .2 k Pa,脉搏 :70次 / mi…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性 ,62岁。住院前 2月无明显诱因发生心悸 ,持续约 3小时。心电图提示 :A型预激伴房颤 ,室率1 60bpm ,QRS波有两种图形 :窄QRS波时限 60ms、I主波向上、V1~ 3主波向下 ;宽QRS波时限 1 30ms,有△波 ,I主波向下、V1~ 3主波向上 ,宽QRS波最短R -R间期330ms。发作自行缓解。既往无心动过速病史 ,无器质性心脏病史 ,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未见异常 ,心脏彩超、血液生化均正常。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EPS)及射频消融 (RFCA)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个半衰期以上。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 ,分别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治疗和不良反应,对其安全性和疗效做出评价。方法: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和不入选标准,予r-sk150万单位于60分钟内静滴,观察血管再通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64例患者血管再通率为82.8%,出血发生率为9.38%,表现为胃肠道轻微出血,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消失。结论:r-sk静脉溶栓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少,为一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鬼针草叶治疗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32例(64眼)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基础上,A组口服鬼针草叶(15.0 g),B组口服安慰剂维生素C片0.1g,均每日3次,饭前0.5h口服,两组均常规口服羟苯磺酸钙分散片0.5g,每日3次,连续服用21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照相及中医症候的变化.结果 治疗21 d后,视力提高38眼,其中A组24眼(75.0%),B组14眼(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2眼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0.05,其中A组22眼(68.8%),B组10眼(3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眼底病变治疗有效率为31.3%,总有效率81.3%;B组有效率21.9%,总有效率6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医症候显效率31.3%,总有效率81.3%;B组显效率18.8%,总有效率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鬼针草叶可提高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有效改善其眼底病变及减轻中医症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段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ROP)患儿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早产儿临床资料,纳入早产儿分为1型阈值前期与阈值期ROP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出生孕周与ROP组匹配,眼底筛查未见明显ROP病变,并对两组矫正胎龄为32~33周、36~37周、40~41周、44~45周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volume,MPV)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PC)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P组患儿36~37周和40~41周的MPV[(10.86±1.87)fL、(10.12±1.45)fL,(10.74±1.66)fL、(10.17±1.52)fL]显著增加(均为P<0.05);32~33周和44~45周MPV[(10.18±1.54)fL、(10.37±1.91)fL,(10.56±1.21)fL、(10.42±0.97)f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ROP组患儿32~33周、36~37周、40~41周、44~45周的PC[(288.00±143.25)×109L-1、(291.00±113.27)×109L-1,(277.23±92.88)×109L-1、(265.49±102.13)×109 L-1,(306.00±171.83)×109L-1、(284.00±143.56)×109L-1,(311.43±131.24)×109 L-1、(303.62±94.55)×109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发生相关。结论 MPV的变化可能与ROP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检查时间的差异相关;MPV增高是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发生的高危因素,活化的血小板在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不同年龄(青壮年及中老年)cuprizone(CPZ)脱髓鞘小鼠模型中的激活特点,探讨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髓鞘脱失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6周龄(青壮年)及9月龄(中老年)雄性C57BL/6小鼠建立CPZ导致的急性脱髓鞘动物模型,经0.2%CPZ处理6周后,通过体质量测量及卢卡斯快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实验组(CPZ)和对照组(CTL)小鼠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及皮层(cortex,CTX)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检测GFAP及MBP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0.2%CPZ处理6周后,青壮年CPZ小鼠于胼胝体及皮层区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同时伴有显著的MBP表达下降(P<0.01);中老年小鼠于胼胝体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较明显(P<0.05),并伴有MBP表达明显下降(P<0.05);GFAP阳性细胞数的增多和MBP表达下降均表现为青壮年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于青壮年小鼠更加明显,并与髓鞘损伤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参与髓鞘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消化道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随着对H.pylori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H.pylori的两个标志性毒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protein,cagA)和空泡毒素(vacuolatingcytotoxin,VacA)不仅关系紧密,而且在致病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主要阐述CagA和VacA的致病机制和它们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壁内Cajal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乙状结肠壁内cajal细胞(ICC)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全层铺片、冰冻切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正常成人乙状结肠壁内ICC主要分布在环肌内侧面与粘膜下层之间(ICC-SM)、环肌层内(ICC-CM)、纵肌层内(ICC-LM)及肌间神经丛周围(ICC-MP)。STC乙状结肠壁内ICC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其中,ICC-SM和ICC-CM减少尤为显著,约减少60%。铺片显示ICC-MP不仅数量减少,且突起的分支亦减少,彼此间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网络。电镜观察可见上述部位的cajal细胞内溶酶体聚集、脂质沉积,ICC-SM突起间的缝隙连接较小、数量减少。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ICC的这些病理改变可能与STC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ICC的减少是该病的原因还是继发性损害的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