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神经电生理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早期诊断及其神经减压手术时机、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60例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按Dellon术式对卡压神经进行显微松解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1.5年进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神经高频超声、定量感觉功能(QST)、神经感觉传导速度(NCV)检测,并在相应时间节点采用同样指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DPN患者高频超声显示受累神经肿胀、增粗,内部回声减低,神经内线状结构消失,神经前后径(D1)和横径(D2),横断面积(CSA)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CV阳性检测率为74.9%,QST阳性检测率为9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N早期诊断QST较NCV更为敏感.NCV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冷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热感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振动觉阈值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NCV与冷感觉阈值呈正相关;与热感觉阈值、振动觉阈值呈负相关.术前TCSS评分19分者术后75%改善至10~13分(P<0.01).结论 高频超声能够从形态学角度提供神经卡压程度、部位等信息.QST检测适用于DPN的早期诊断,QST异常是实施下肢神经减压术的适应证.QST与NCV两者联合使用对把握手术时机具有重要意义,高频超声、NCV、QST可作为评价手术疗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 )辅助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患有排总神经损害的搪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排总神经减压术,术后治疗组采用NGF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治疗.结果 治疗组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4例,显效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60%) (P<0.01).与治疗前对应速度相比,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了(9.9±0.4) m/s (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了(9.6±0.4)m/s(P<0.01);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速度均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NGF辅助神经减压术对DPN病人临床症状的缓解及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305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分别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9.8%、93.8%、94.8%.术中监测AMR消失组和AMR显著变化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5.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以一侧面部不自主阵发性抽动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通常药物治疗无效。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公认治疗面肌痉挛的最有效方法,并已成为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1~5]。临床实践证明电生理监测在提高面肌痉挛MVD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7],在临床上常用监测指标包括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F波等。很多临床医疗中心已将其作为MVD术中常规监测指标。本文就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MVD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6.
微血管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752例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7例发生皮下积液的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7例皮下积液患者均痊愈,其中2例经穿刺抽吸加压包扎治愈,5例再次打开切口行手术修补.结论 术中硬膜、枕下肌肉层和皮下组织缝合不严密及局部遗留死腔是皮下积液形成的主要原因.皮下积液发生后可通过积液腔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处理,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损伤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实验Ⅰ组大鼠(n=24)经幕下、实验Ⅱ组(n=24)大鼠经眶上裂干预动眼神经,术后通过前庭眼反射评估眼外肌在垂直、水平方向的恢复程度。经右侧上直肌注射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追踪中脑动眼神经核团内神经元分布;48h后行动眼神经组织学、解剖学研究。结果实验Ⅰ组大鼠支配上直肌的神经纤维有45%~51%由对侧中脑运动神经元发出:实验Ⅱ组81%~87%由对侧中脑运动神经元发出,神经元在中脑的分布更接近正常大鼠。实验Ⅱ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实验Ⅰ组大鼠。结论动眼神经损伤部位距离眼外肌越近,最终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越好,这可能与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部位时的迷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8.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而皮下积液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在2000年1月至2007年11月共开展三又神经微血管减压术415例,其中4例并发皮下积液,经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9.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亡的时程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模型不灌注组(n=5)、模型再灌注组动物按正常灌注压恢复后不同时间点分组(0h,n=5;12h,n=5;24h,n=5;72h,n=5)。模型组动物行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同时结扎左侧横窦引流静脉和双侧颈外动脉。术后3个月,阻断颈部动静脉分流造成模型组动物脑组织再灌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并比较各组动物右侧大脑中动脉区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和模型不灌注组动物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别。模型组动物再灌注即刻(0h)未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凋亡,再灌注12h神经细胞凋亡率开始明显增加,24h达高峰,72h降低。电镜证实神经细胞凋亡的存在。结论在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恢复正常灌注压可导致继发性神经细胞损害,可能与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后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CSDH,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对所有病人均行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临床症状不典型,积极治疗治愈率达100%。结论 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治疗CDSH的首选方法,应尽量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