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70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对患者菌斑指数的影响。方法:将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需接受护牙素治疗的20例青少年患者,随机原则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例患者。实验组用Toot h Mousse护牙素全口局部涂抹并按事先制订的口腔综合防治计划,采用语言、示范、文字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用Toot h Mousse护牙素局部涂抹治疗,不做口腔卫生宣教。比较两组基线、基线后1周,基线后4周菌斑指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基线后1周、基线后4周菌斑指数较基线减少并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实验组基线后4周菌斑指数较基线后1周有所反弹。结论:口腔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控制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患者的菌斑指数,有利于牙釉质的再矿化。  相似文献   
52.
管银芳  方萍 《吉林医学》2014,(5):1065-1066
目的:探讨ERCP术后行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策略。方法:总结39例患者行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的护理和治疗经验,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辅以周密齐全的术前准备,默契、熟练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结果:患者发热、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黄疸减轻,血尿淀粉酶下降,置管引流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经十二指肠镜行鼻胆管引流操作简便、创伤小、减压引流效果好,是解决结石、肿瘤、炎性狭窄等梗阻导致化脓性胆管炎的有效治疗方法。而护理及操作配合直接影响到操作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对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重20-25 g的BALB/c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气管内滴注PBS;②LPS模型组,气管内滴注LPS (100μg/50 μl),作用6h;③DHA组,连续给予DHA(500 mg/kg)灌胃连续预处理7d,再气管内滴注LPS(100 μg/50μl)作用6h.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以及BALF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及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含量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显示明显的肺泡壁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及肺组织出血加重,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及肺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高,BALF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显著升高(P<0.01),保护性细胞因子IL-10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模型组比较,DHA预处理组小鼠的肺泡壁结构破坏受到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出血减少,BALF中IL-1β、IL-6浓度显著下降(P<0.01),同时BALF中抗炎因子IL-10显著升高(P<0.01). 结论 DHA通过重建抗炎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平衡对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4.
我院1983年至1985年7月,共测定血清样品1609例。其中正常人普查1080例,原发性肝癌157例,转移性肝癌6例,急性黄疸性肝炎7例,乙型肝炎11例,慢性肝炎117例,肝硬化81例,肝肿大50例,胆囊癌1例,胰头癌2例,卵巢癌1例,肝包虫14例,肝脓疡5例。 84年下半年,对湟中、大通县和西宁地区部分单位职工及对门诊部分体检老干部、中、老年知识分子做了血清AFP测定,男性923例(85.5%),女性15.7例(14.5%),其中除有慢性肝病史的32例(3%),血清AFP在25~200ng/ml低水平升高外,其余均在25ng/ml以下。本文15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血清AFP阳性检出率89.8%。我省地处高原,地区辽阔,原发性肝细胞癌血清AFP阳性检出率与国内报导无明显差异。统计资料基本符合某些消化系统肿瘤转移和无肝转移的恶性神瘤及非恶性肝脏疾患如肝炎,肝硬化等也可出现血清AFP低,中水平升高的论述,并见41例肝包虫,3例(7.3%)AFP低水平升高。 157例原发性肝癌,16例(10.2%)AFP<25ng/ml,其中55岁以上5例(31.3%),小于55岁11例(68.7%),不能明显反映肝癌发病年龄与AFP阳性率的关系。甲胎蛋白(AFP)是胎儿时期出现的一种血清蛋白,主要由胚胎的肝细胞和卵黄囊组产生的,出生后不久即逐渐降至成人水平(<25ng/ml)。而肝癌的癌细胞也可合成此类蛋白并分泌到血液中。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已经肯定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本文就我院三年检测AFP诊断原发性肝癌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55.
以20mg/kg 3-氯丙二醇灌服大白鼠,每日一次,连续五日,引起大白鼠附睾各部主细胞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从起始部至尾部依次出现;在损伤的深度和广度上则因离睾丸距离的加大而递减;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这种变化逐渐消失;复原过程亦始于起始部,逐渐向尾部进行,其周期自上而下逐渐缩短,提示:导致上述诸过程的因子可能主要来源于睾丸,存在于生殖管通腔液中,沿附睾各部,造成相应的粘膜上皮细胞损伤,而自身浓度亦渐变小。本文尚对3-氯丙二醇的抗生育作用与附睾超散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剂量依赖双重效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本文采用 ATP 酶染色法,连续、动态观察紫外线照射后豚鼠表皮内郎格罕细胞(LC)的密度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波长200~400nm,剂量422.4~1689.6mJ/cm~3紫外线照射豚鼠皮肤后,局部 LC 密度明昴降低(P<0.01),细胞数目较照射前减少28~51%。细胞突起减少、变短、部分细胞变圆,体积增大,胞浆呈空泡状。皮肤冰冻切片(H—E)见表皮增厚,表层细胞角化明显。停止照射后8d,郎格罕细胞密度及结构基本恢复正常。文中对紫外线照射使表皮内郎格罕细胞数目减少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为全面了解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育龄妇女的营养状况及存在的具体营养学问题,中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了“中国育龄妇女营养状况调查”项目,作为项目省之一,我中心承担了在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和水磨沟区200名维吾尔族育龄妇女营养状况调查工作,现将部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8.
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萍  程光乐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930-1930
米索前列醇系PGE1的衍生物.与米非司酮配伍用于早期妊娠的药物流产疗效较肯定.完全流产率达90%~95%.在临床广泛应用。为了观察米索前列醇在预防产后出血方面的效果,我们收集2005年1月至5月我院足月分娩100例作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59.
386例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86例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病率为15.6%。病死率32.6%,显著高于未发上消化道出血的ACVD病死率(P〈0.01)。本文病死率高的原因与ACVD的类型、上消化道出血量、慢性疾病有关。病死率依次为脑栓塞38.9,脑出血38.8%,脑血栓形成24.8%、蛛网膜下腔出血14.3%;小量出血16.7%、中量64.9%,大量75.0%;患2种慢性疾  相似文献   
60.
人尖锐湿疣中乳头瘤病毒形态发生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形态发生结果表明:该病毒抗原见之于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细胞核内;毒粒则仅见之于颗粒层及角质层。从而提示了棘层以上的细胞层次为HPV复制、装配和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本研究还观察到了HPV装配的过渡阶段,宿主细胞的“溶解”及含有HPV颗粒的细胞不一定都出现空泡等现象,从而提示了该病毒可因细胞溶解而释放,并造成上皮内扩散和再感染;空泡细胞不能作为诊断该病毒感染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