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目的探索学校运动俱乐部对超重、肥胖儿童的干预效应,为建立有效可行的肥胖健康教育及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抽取上海二联小学7~9岁儿童,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指数标准为评价标准,共筛出超重和肥胖儿童85名。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干预组(66名)和对照组(19名)。对干预组儿童进行学校运动俱乐部群体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1.5 a后对2组儿童躯体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干预后肥胖和超重儿童所占比例分别下降25.8和1.5个百分点;干预组男童身高平均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女童体重平均增长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肥胖超重儿童在运动俱乐部活动中运动步数基本稳定在每天4 000步,达到运动干预规定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稳定在140次/min的最佳运动心率水平上。结论采用计步器和心率表对运动干预过程实施监控,建立肥胖儿童个人运动管理档案,合理调节运动处方,是科学管理干预运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2.
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在转录后水平调控mRNA翻译和降解的内源性染色体编码的小分子RNA。研究证实miRNA对实体肿瘤细胞的发生、增殖、分化、侵袭及转移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iRNA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实体肿瘤组织或体液中miRNA的表达量,明确其对于肿瘤发生、发展的意义;寻找具有临床意义的miRNA靶点,并通过调控其表达抑制肿瘤增殖与转移。miRNA检测方法的进步,也为临床检测miRNA提供了可能。本文对miRNA在实体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作综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疗效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DSA和MSCTA检查,对DSA和S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MSCTA检查共检出61例动脉瘤,DSA检查共检出54个动脉瘤;SCTA检查的灵敏度、符合率、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应用超声比较不同角度左偏头位下右侧颈内静脉在3个穿刺入路位点(前、中、后)与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探讨患者的最佳头位.方法 选取120例患者,应用超声测量头部正中位(0°)和左偏15°、30°、45°、60°时,前、中、后穿刺位点的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距离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之间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计算颈内静脉无重叠百分比.结果 头部不同旋转角度下,3个穿刺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直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后路穿刺位点在不同角度下无重叠百分比、动静脉中点距离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同样角度下,其无重叠百分比要小于前路和中路(P<0.05).前路、中路穿刺位点,无重叠百分比与动静脉中点距离在0°、15°、30°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旋转角度达到45°和60°时与前3个角度比较,无重叠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5),且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两者的数值也逐渐减小(P<0.05).结论 在无超声定位的情况下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为减少误穿动脉的风险,应尽量选择前路和中路,同时应避免头位左偏大于45°.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短程小剂量奥氮平合用氟西汀治疗合并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胃病专科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FD,合并抑郁状态的未经抗抑郁治疗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进行治疗观察,其中Ⅰ组予奥氮平1.25mg qn&#215;2周、氟西汀20mg qd&#215;4周加常规治疗,Ⅱ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1周后进行症状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结果Ⅰ组和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和65.6%,Ⅰ组疗效明显高于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能快速改善合并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腹痛、腹胀及焦虑抑郁症状,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短程小剂量奥氮平合用氟西汀治疗合并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胃病专科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FD,合并抑郁状态的未经抗抑郁治疗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两组,进行治疗观察,其中Ⅰ组予奥氮平1.25mg qn×2周、氟西汀20mg qd×4周加常规治疗,Ⅱ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1周后进行症状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结果Ⅰ组和Ⅱ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和65.6%,Ⅰ组疗效明显高于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能快速改善合并抑郁状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腹痛、腹胀及焦虑抑郁症状,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不同壮数温针灸联合祛风通痹汤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关节腔积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KOA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温针灸壮数不同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联合祛风通痹汤治疗,A组患者采用1壮温针灸,B组患者采用2壮温针灸,C组患者采用3壮温针灸,3组患者均连续温针灸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膝关节腔积液深度及分级,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及功能障碍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患膝关节腔积液深度均明显减小,且B、C组明显小于A组(P 0. 05),B、C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B、C组患膝关节腔积液Ⅰ级患者比例及3组Ⅱ级患者比例均明显增加,且B、C组患膝关节腔积液Ⅰ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组(P 0. 05),B、C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组Ⅲ级比例均明显降低(P 0. 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Lysholm及JOA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P 0. 05),且B、C组明显高于A组(P 0. 05),B、C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温针灸联合祛风通痹汤可有效促进KOA患者关节腔内积液吸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但不同壮数温针灸临床疗效不同,二壮、三壮温针灸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一壮温针灸,根据最优化及节约成本原则,建议临床优选二壮作为施灸壮数。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共调查16个区县58家机构,抽查法定传染病病例671例。结果北京市传染病报告率100.00%,报告及时率99.70%。总体上,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日益提高,管理现状日渐完善。结论规范诊断名称,稳定人才队伍,完善医疗机构HIS系统,鼓励医疗机构开展与网络直报系统数据对接。  相似文献   
79.
高剂量化疗对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分(附6例长期随访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病理明确诊断的小细胞肺癌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高剂量化疗的疗效。方法6例患者选自常规化疗达到CR、PR或手术切除原发灶的小细胞肺癌,对其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高剂量环磷酰胺(CTX)、足叶乙甙(VP-16)、卡铂(CBP)的化疗(CTX 6 000mg/m  相似文献   
80.
例1 男性,62岁。1988年夏发现右腹股沟、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当时无咳嗽、咯血、胸痛等,未诊治。1990年4月突感右手麻木,按“卒中”治疗无效;2个月后渐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就诊时发现右腹股沟、右锁骨上分别触及5cm×3cm、2cm×3cm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无压痛。脑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右上肺肿块3cm×4cm,纵隔淋巴结肿大。全身骨扫描和腹部B超未见异常。右锁骨上及右腹股沟淋巴结活检为淋巴结转移癌(小细胞癌)。诊断:右上肺小细胞癌(SCLC)(广泛期)。行头颅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