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6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1篇
  1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中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北京医院2008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5岁及以上(年龄47~85岁)中老年AITL患者33例,中位年龄64岁,男性54.5%(18例)。收集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及生存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客观有效率(ORR);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26.0个月(8.5~43.5个月),1年总生存率66.7%(22例),3年总生存率45.5%(15例),5年总生存率24.2%(8例)。一线CHOP样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ORR为65.5%(19/29),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20/3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Barthel评分≥90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贫血、淋巴瘤预后指数(IPI)评分4~5分、接受西达苯胺治疗是影响中老年AITL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后因素(χ2值分别为5.103、4.306、6.004、4.030、6.348、4.080,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和接受西达苯胺治疗是影响中老年AITL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OR=0.313、4.964,均P<0.05)。西达苯胺治疗组[12例(36.4%)]患者总生存时间优于无西达苯胺组[21例(63.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临床特征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初诊多为晚期,5年总生存率较低,60岁以上老年患者预后较差,西达苯胺可改善患者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所寄宿走读制中学鼻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为今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下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患者开展面对面个案调查,访谈疫情报告人和班主任,并采集患病学生咽拭子检测新冠病毒及15联呼吸道病毒核酸.结果 自2020年5月6日出现首例病例至6月12日调查时共发病16例,经过7d最长潜伏期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病学生全部为九(3)班学生,全班平均罹患率为61.54%,罹患率住宿学生(91.67%)高于走读生(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09,P=0.015);病例症状均较轻,81.25%有咳嗽症状,50.00%有咽痛症状,干咳仅占12.5%,18.75%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体温37.2 ℃及以上3例,最高37.6 ℃),6.25%有咽干和乏力症状;核酸检测16份咽拭子标本,新冠病毒全部阴性,15联呼吸道病毒荧光标记PCR试剂盒检测其中10份,鼻病毒核酸阳性7份.结论 在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应及时开展新冠病毒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明确致病原,及时公布疫情调查及检测结果,开展师生和当地群众心理疏导,以免引起公众恐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013年应用非恒定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3例,术前应用多普勒大体测定各穿支位置,利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供血特点,选择距创面直线距离最近的穿支点做为旋转点切取皮瓣修复创面。结果术后23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个月~2年随访,外观满意。结论非恒定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式穿支皮瓣不受蒂部位置艰制,切取灵活,是一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同期收治的32例(3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经跟骨外侧小切口行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局部切口愈合情况、Bohler’s角变化、足外形、跟骨宽度及跟骨外翻情况;采用Maryland Foot Score评分标准从疼痛与功能两方面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术后均获得为5~36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2例发生局部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3周愈合;X线片复查示Bohler’s角平均31.5°,与术前比较P<0.05;36足外形均恢复正常、跟骨宽度双侧基本一致,无出现跟骨外翻者;临床疗效为优27足、良7足、一般2足,优良率为94.4%。结论小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离断伤的再植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6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10例40指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患者采用变更再植操作次序的方法进行断指再植术。结果术后40指均成活,成活率100%。随访1-5年,手指优良40指,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变更再植操作次序的再植方法治疗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保留了相连的掌侧皮肤,促进断指静脉回流,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断指成活率,疗效满意,是治疗仅掌侧皮肤相连的多指不完全性离断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11年9月对21例30指旋转撕脱性离断的断指进行再植,根据手指旋转撕脱离断的程度,分别采用血管移植、血管神经束转位、带血管皮瓣转移等方法重建血循环及感觉。结果30指成活29指,失败1指,成活率96.7%。术后随访20例,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年5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结果为准,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0指,良7指。差3指,优良率90%。结论按照手指旋转撕脱性离断伤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再植方法,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并能恢复较好的外形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自2009年3月~2011年3月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随机分为一次灌注骨水泥技术组(A组)30例和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组(B组)30例。结果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d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A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近期疗效满意,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术中采用分次灌注骨水泥技术能有效地减少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30~55(35±9)min,术中出血量17~30(22.6±3.5)ml,住院时间5~12(7.6±0.8)d。VAS评分术前3~9(7.1±2.4)分,术后0~4(1.6±1.4)分;HSS评分术前39~81(51.1±20.4)分,术后53~92(76.2±18.6)分;KSS临床评分术前22~71(46.3±23.7)分,术后51~96(74.8±21.9)分;KSS功能评分术前0~65(47.2±30.1)分,术后40~90(71.9±25.6)分。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操作简单,早期效果明显,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苦参碱载药丸芯,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苦参碱载药丸芯进行包衣,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的考察。结果:苦参碱载药丸芯的优化处方工艺为:苦参碱10g,微晶纤维素40g,羧甲基纤维素钠0.5g,纯化水46mL。其包衣微丸外层衣尤特奇L30D-55增重20%,内层衣尤特奇EPO增重30%。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苦参碱包衣微丸在模拟的胃液中基本不释放,在pH 5.0磷酸缓冲液中较快释放,在pH 6.8磷酸缓冲液中则释放缓慢。结论:苦参碱载药丸芯处方工艺简单稳定。苦参碱包衣微丸结肠靶向性较好,同时模拟实验提示在结肠pH发生明显下降时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仍具有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SPECT/CT)与GE 64排CT异机融合前后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简称异机融合)诊断结直肠癌及TNM分期的优势。方法 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18F-FDG SPECT/CT和异机64排CT检查,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18F-FDG SPECT图像分别与同机低能量CT及异机64排CT图像融合。36例患者中,共65枚病灶,其中原发灶36枚,淋巴结转移灶19枚,远处转移灶10枚,并依此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中病灶边界是否清晰、与邻近脏器关系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质量得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三组图像质量得分异机融合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03和-3.858和-2.844,均P<0.01)。结论 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异机融合图像均优于同机融合图像,异机融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