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重复氯胺酮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本 研究是基于 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8 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进行的一项单臂开放标签临床试 验的事后研究,纳入32例焦虑型(n=23)和非焦虑型(n=9)双相抑郁患者。焦虑型双相抑郁被定义为符合 DSM-5双相障碍目前为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且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焦虑-躯体化因子分≥7分。在维持 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和(或)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稳定使用的情况下,两组均接受 6 次重复亚麻醉 剂量(0.5 mg/kg)氯胺酮静脉注射治疗,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 4 h、每次治疗后 24 h 和末次治疗后 2 周采 用蒙哥马利 - 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 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 抑郁患者经重复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治疗的有效率(末次治疗后 24 h,5/8 比 14/19;末次治疗后 2 周,4/7 比 11/17)和缓解率(末次治疗后 24 h:4/8 比 9/19;末次治疗后 2 周:4/7 比 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线性混合模型显示,控制基线 MADRS 评分后随访时间对 MADRS 评分具有显著效应(F=20.558, P< 0.001),经治疗 MADRS 评分逐渐降低,焦虑亚型对 MADRS 评分无显著效应(F=0.309,P=0.582),焦 虑亚型和随访时间无显著交互作用(F=0.215,P=0.988)。结论 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在接 受亚麻醉剂量氯胺酮治疗后抑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氯胺酮对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双相抑郁患者的抑郁 症状的改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不同病程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为不同病程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于2013年6月-2016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连续入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91例,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5年、5~10年及10年三组。同时招募健康人群76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评定患者及健康人群的认知功能。结果不同病程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般病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不同病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MCCB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85~56.178,P均0.01)。事后比较结果显示,健康人群的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言语学习维度评分均高于各患者组(P均0.05),但患者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注意/警觉性、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认知维度评分上,健康人群病程小于5年组病程5年以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病程5年以上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比病程5年内的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53.
<正> 痴呆是一种大脑病变引起的综合征,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和其他原因,如神经变性疾病、代谢障碍、营养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和毒素、缺氧、慢性炎性疾病等导致的痴呆。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约4%~6%,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但常伴有非认知症状的精神行为症状,后者一般被称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BPSD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抑郁、焦虑激越、漫游、攻击等异常行为和睡眠节律改变等。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早期母爱剥夺应激对边缘系统-丘脑-皮质环路重要组成部分前额叶、海马、丘脑的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影响,探索早期应激造成成年后抑郁样表现的病理机制.方法 新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母爱剥夺组(n=20)和对照组(n=20).母爱剥夺组幼鼠出生后1~14d予母爱剥夺应激,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待大鼠2个月龄时进行抑...  相似文献   
55.
目的比较发作期老年抑郁症(late life depression,LLD)、恢复期LLD患者及对照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特点。方法纳入发作期LLD患者96例,恢复期LLD患者76例,正常对照125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memory and executive screening,MES)、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ADAS-cog)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进行精神行为症状评估。结果 认知方面,发作期、恢复期LLD患者MMSE、MES、ADAS-cog评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而发作期LLD与恢复期LLD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行为症状方面,发作期LLD组NPI总分,以及激越、抑郁、焦虑、淡漠、易激惹、睡眠行为障碍、食欲障碍得分均高于恢复期LLD组与对照组(P0.05),恢复期LLD组则在NPI总分及抑郁、焦虑、淡漠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恢复期LLD患者持续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同时也残留抑郁、焦虑、淡漠等精神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美金刚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两位研究者分别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PsycINFO、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07-09,纳入关于美金刚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手工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两位研究者同时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筛检、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临床疗效、认知功能、脱落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RCT,51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259例,对照组2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56,95%CI(-1.01,-0.11),P=0.02〕、阴性症状得分〔SMD=-0.80,95%CI(-1.24,-0.36),P=0.000 4〕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阳性症状得分〔SMD=-0.20,95%CI(-0.48,0.08),P=0.16〕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SMD=-0.27,95%CI(-0.64,0.10),P=0.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认知功能优于对照组〔加权均数差(WMD)=3.09,95%CI(1.77,4.42),P<0.000 01〕;两组脱落率〔优势比(RR)=1.34,95%CI(0.76,2.37),P=0.31〕、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金刚联合抗精神病药物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总分、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且安全性好,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7.
<正>表观遗传(epigenetic)是指在基因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化,而且这种改变在个体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遗传并具有可逆潜能。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等。表观遗传参与大脑分化与发育,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表观遗传机制参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物质成瘾、孤独症等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58.
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120例用发性PD患者为研究对象,1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所需DNA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测定所研究对象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将PD组按性别,起病年龄分组;正常人按性别分组,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PD组与正常组S/N167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x^2=0.75,P=0.39);早发性PD组S/N167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x^2=5.80,p=0.016,OR=1.69);早发性PD组较晚发性PD组S/N167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 x^2=10.58,P=0.001)。结论 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可能是早发性PD的危险因素,其患PD的风险性较正常组增高1.69倍。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工作状况建立预测和分类模型,以探讨其工作状况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随机分到综合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的1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基线及3、6、12个月的工作状况和人口学、社会和临床指标,用分类回归树的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基线时首次发病年龄预测患者是否工作的分割点是25岁,模型正确估计了患者总数的67.6%;随访3个月时,自知力水平总分大于13分、接受综合治疗和受教育年限大于9年可以产生82.6%的节点(工作的患者),模型正确估计了患者总数的73.4%;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个人和社会功能大于70或72分.病程或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况的主要指标,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4.8%和73.7%.结论 急性期的患者其工作状况主要和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有关;恢复期患者工作状况主要和自知力的水平、是否接受综合治疗有关;巩固期患者工作状况主要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病程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0.
江帆  宁玉萍 《家庭医生》2010,(16):30-30
不由自主的“家庭暴力” 何伯是一名退休干部,温文尔雅,一辈子对妻子疼爱有加,羡煞旁人。最近几年却不知为何,晚上睡觉时经常大喊大叫,拳打脚踢,有时会突然从床上跳起来,有时会把妻子打得鼻青脸肿的,醒来却全然不知情。不是道歉就是作保证,一睡着又故态复萌。很多不了解内情的人往往会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何伯夫妇,背后议论自然是难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何伯夫妇听说这可能是一种病,于是辗转找到睡眠障碍科医生。多导睡眠图检查证实,何伯患上了快眼动睡眠相关行为障碍(RB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