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象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总病死率24.3%,再出血发生率21.6%,再出血后病死率75%,发病时有意识障碍及头部CT积血越厚预后越差.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脑卒中,再出血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进早行脑血管造影查出病因,采用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尤其对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耳穴特异性反应点,为中风病耳穴诊断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非中风内科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A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B组.观察组及对照A组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对照A组穴取印堂、百会、四神聪、风府、大椎、风池、天柱、C4~C7夹脊穴,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B组仅给予常规体检检查,未使用药物及针灸等治疗.通过CLRH-A型耳穴探测器探测受试者的全耳穴区,治疗前后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耳穴阳性反应点探测,观察受试者耳穴阳性探测积分及阳性穴位频次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耳穴探测积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均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探测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耳穴探测积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A组及对照B组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耳穴阳性反应点频次排在前15位的穴位依次为: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脾、神门、胃、内分泌、肾上腺、耳尖;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耳穴阳性反应频次比较,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9个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风患者耳穴阳性穴位病理程度比非中风内科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均高,验证了耳穴诊断中风具有特异性.耳穴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与中风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3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t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的BMI、吸烟史、被动吸烟史、膳食结构中的多食豆类,家族史中的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饮酒史、睡眠障碍情况、膳食结构中的多食肉类、少食鱼类、少食水果,既往史中的高血压史、TIA史、糖尿病史,颅内狭窄、颈内斑块情况,SBP、DBP、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比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餐后2h血糖、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比例、既往TIA史、吸烟史、颅内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OR1),其中TIA史、颅内血管狭窄、餐后2h血糖是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8.537、22.444、12.819、11.404)。而维生素B12、睡眠充足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OR1),是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保护性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探讨其危险因素对有效控制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因围产期宫内缺氧缺血及产后窒息影响新生儿脑细胞能量代谢,导致缺氧性脑病变,出生后出现的一系列脑部症状.其发病率高,重症患儿将会发生脑瘫等严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是其发病机制到日前为止仍尚不十分明确,其中主要有能量代谢障碍及脑血管的自动调节障碍学说、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及细胞因子和神经细胞凋亡学说.而一氧化氮(NO)在各学说中均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过敏的细菌性肺炎住院患儿5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对照组用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治疗,两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与有效率类似,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的临床疗效与乳糖酸红霉素类似,而不良反应发生少且轻,可作为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二线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发病 12小时内的 2 0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溶栓组和丹参等常规治疗组 ,溶栓组尿激酶剂量为 10 0~ 15 0 U,静脉滴注。结果基本痊愈率为 6 0 .0 % ( 6 3/10 5 ) ,总显效率为 88.6 % ( 93/10 5 ) ,病死率为2 .9% ( 3/10 5 ) ,脑内出血性并发症为 8.6 % ( 9/10 5 ) ,常规治疗组基本痊愈率为 6 .3% ( 11/95 ) ,总显效率为 35 .8% ( 34/95 ) ,病死率为11.6 % ( 11/95 ) ,脑内出血性并发症为 1.1% ( 1/95 )。结论溶栓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 P<0 .0 5 ) ,但脑出血并发症也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 P<0 .0 1)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69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进展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66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发热、白细胞增多、糖尿病病史、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进展组脑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糖、发热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脑血管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发热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116例脑卒中急性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补液、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3例,有效13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达61.0%;治疗组痊愈8例,有效12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达35.1.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6.56,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应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心源性栓塞8例,颅内动脉狭窄6例,来源不明的或非栓塞性14例。22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好转15例,死亡7例,均为严重脑疝患者。另有6例因颅内高压进行性加重转外科行开颅减压术,好转5例,死亡1例。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并发症重,致残、致死率高,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颅内压,降低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对内科治疗效果差者应尽早转外科行减压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