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74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52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321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3篇
  2篇
中国医学   97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胆酸钠对人卵巢癌细胞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酸钠单独应用及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2株卵巢癌细胞系(COC2、CAOV3)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2003年5~8月对经不同浓度的胆酸钠及胆酸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作用后的两株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并行培养细胞的光镜、电镜观察。结果胆酸钠对两株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在50~150mg/L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并且在两药合用时此作用更明显;单用胆酸钠及两药联合应用均能随用药浓度而明显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G2/M期比例,并以两药合用更为明显;光镜、电镜结果显示:胆酸钠100mg/L组与全反式维甲酸10μmol/L组细胞形态变化相似,但两者合用时细胞凋亡明显。结论 在两株卵巢癌细胞中胆酸钠不但具有单独而且有协同全反式维甲酸抑制肿瘤的作用,胆酸钠能明显降低全反式维甲酸的用量从而减少其副反应,并且不降低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通过在职业性膀胱癌高发人群中进行尿脱落细胞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膀胱肿瘤,说明其在健康监护中的作用.方法对染化行业在职和退休职工,有联苯胺接触史1年以上的男性,进行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联苯胺作业人群进行20年的尿脱落细胞健康监护工作,并已取得肯定效果.结论通过尿脱落细胞检查可以检出尚无临床症状的早期患者,可使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膀胱肿瘤,所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联苯胺作业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4种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fibrin-related markers,FRMs):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和FIB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中的动态变化,评价其对AP伴持续器官功能衰竭(persistent organ failure,POF)和胰腺坏死(pancreatic necrosis,PN)的预测价值.方法我们的研究前瞻性的纳入152例AP病人.AP的严重性根据最终出现的POF和PN判定,检测入院后第1、2、3和7天AP病人血浆中4种FRMs的浓度,比较4种FRMs在不同严重程度AP中的变化,采用ROC曲线计算FM、D-D、FDP预测POF和PN的临界值及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与常用的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作比较.结果152例AP病人中,32例发生POF,44例发生PN.血清F M在有无POF的A P病人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N组血清FM在入院后第1(P=0.043)、2(P=0.008)、3(P=0.007)和7天(P=0.002)明显高于无PN组.入院后第1(P=0.001)、2(P=0.004)、3(P=0.000)和7天(P=0.002)POF组病人的D-D高于无POF组;入院后第1(P=0.023)、2(P=0.045)、3(P=0.000)和7天(P=0.000),PN组病人的D-D高于无PN组.入院后1(P=0.000)、2(P=0.000)、3(P=0.000)和7天(P=0.000),POF组的FDP高于无POF组;入院后第2(P=0.021)、3(P=0.000)和7天(P=0.000),PN组的FDP高于无PN组.入院后1 wk在有无POF组和有无PN组间血浆FIB差异无显著性;ROC曲线分析表明,入院后第1天FDP(AUC=0.711)和D-D(AUC=0.693)对POF的预测优于常用的CRP(AUC=0.615)和LDH(AUC=0.672).入院后第3天D-D(AUC=0.832)和FDP(AUC=0.814)对PN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优于LDH(AUC=0.639)和CRP(AUC=0.706).结论入院后1 wk 4种FRMs在AP伴POF和PN组中高于AP无POF和PN组,D-D和FDP与AP的严重性明显相关,对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作为AP发生POF和AP发生PN的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初步探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高发育潜能的1原核(PN)及0PN(2Pb)胚胎的方法。方法:观察787个IVF周期患者的PN及卵裂情况,培养至第6日,观察其囊胚形成情况。取囊胚滋养层细胞活检,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检测0PN(2Pb)、1PN及2PN囊胚的染色体组成。结果:787个IVF周期共获卵8 352枚,2PN、0PN(2Pb)、1PN胚胎的形成率分别为64.35%、4.93%、3.65%,囊胚形成率分别为45.71%、30.03%、18.18%。PGS结果显示,1PN及0PN(2Pb)囊胚染色体正常的比例明显低于2PN囊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PN(2Pb)囊胚的染色体正常比例较1PN囊胚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育至第6日的0PN(2Pb)囊胚及1PN囊胚较第5日胚胎的正常染色体比例高。结论:对于本周期无可利用胚胎的患者,建议移植1PN及0PN(2Pb)来源的第6日评分较好的囊胚。  相似文献   
25.
尿路感染(UTI)是泌尿道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引起炎症性疾病,居老年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首位.根据尿路感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症状,及发热寒战等全身表现,治疗不当或严重者可发生菌血症和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老年人由于抵抗力低下、同时并存糖尿病、尿路梗阻等基础疾患,尿路感染发病率高,由于症状不典型、病情复杂,易造成诊断和治疗延误,所以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2例IF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所选治疗方法不同PFNA组与PCCP组,各61例,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等变化。结果 PCCP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FNA组,术后Harris评分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优良的率优于PCCP组(81.97%/6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CCP组(14.75%/2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适宜于各种类型的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JNK信号通路激活在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肾损伤(AK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KI组,分别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以及胱抑素C,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p-JNK和p-c-Jun蛋白表达部位及强度,ELISA检测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小鼠腹腔注射LPS后,血清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肾组织病理损伤呈进行性加重.正常小鼠各时间点可见p-JNK和p-c-Jun在肾小管、肾小球系膜区有微量表达.AKI组小鼠p-JNK及p-c-Jun在肾小管等部位大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AKI组p-JNK和p-c-Jun蛋白水平在1h后即开始升高,以造模4h时增高最明显,30 h时逐渐下降.与之相应,血中TNF-α和IL-1β水平亦明显升高,于4h达峰值后逐渐下降.结论 JNK信号通路激活在LPS诱导的AKI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NK信号通路活化后可诱发TNF-α和IL-1 β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继而介导AKI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P-gp)表达及苔藓纤维出芽(MFS)的动态变化. 方法 9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10只)、癫痫组(40只)和治疗组(40只),假手术对照组只安装电极,不予刺激;癫痫组和治疗组制作杏仁核点燃模型,治疗组加用左乙拉西坦灌胃治疗[100 mg/(kg·d),2次/d)].采用Timm银染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区MFS,免疫组化法检测P-gp的表达. 结果 (1)成功制造癫痫模型后,在海马CA3区透明层出现异常MFS,其中S1亚组大鼠MFS评分最低,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亚组大鼠评分开始增高,S4亚组大鼠明显增高,S8亚组大鼠达到高峰,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大鼠MFS评分各时间点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癫痫发作后癫痫组大鼠P-gp表达量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S1、S2、S4亚组与假手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8亚组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除Y1亚组外,余各亚组P-gp表达量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S). 结论 MFS是慢性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P-gp是癫痫发生的产物,是癫痫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