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颈髓病变包括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肿瘤、骨折、感染等.由于上述病变压迫了脊髓,增加脊髓内的压力,从而导致脊髓病变.神经系统的体检曾被用于评估颈髓减压手术的预后,但其缺乏客观性及量化指标.磁共振(MRI)能从解剖角度判断脊髓的病变,但不能提供脊髓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92.
颅缝早闭症是指单一或多个颅缝过早闭合所引起的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的严重先天性疾病。通过对10例颅缝早闭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阐述了各种颅缝早闭造成的不同畸形头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各种相应的手术方法,并对颅缝早闭症的病因、手术方法、手术年龄及并发症的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子因子与脑动静脉畸形的关系。方法  14例AVMs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AVMs和AVMs周围脑组织、8例正常脑血管标本及周围脑组织 ,分别提取总RNA和 4 %PFA PBS固定石蜡包埋、原位杂交、RNA狭逢斑点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VEGF在脑AVMs中的改变。结果 VEGFmRNA弥散分布于血管的各层组织和AVMs周围脑组织中 ,与正常组织比 ,AVMs、AVMs周围脑组织VEGFmRNA表达增高 ;VEGF蛋白主要位于畸形血管的的血管内膜层 (内皮细胞 )。结论 VEGF可能参与脑AV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4.
总结了17年来进行的各类颅面外科手术135例,其中进颅手术61例,占45.2%。成功率为95.4%。二次手术率为14.8%。并发症8.8%(死亡1例),无失明、偏瘫等严重并发症。外形与功能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5.
三维CT重建成像技术自8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以来,在颅颌面外科,脊柱外科和骨科应用十分广泛,本文报告了我们在1994年10月~1996年5月间必治的12例颅底病例。术前均作三维CT检查,通过三维颅底图像分析决定手术入路,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就三维CT的特点,局限性及其在颅底外科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
目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不论是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未能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对肿瘤细胞生理学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射频高温治疗已得到广泛的  相似文献   
97.
经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中窝入路确认内耳道的定位方法。方法:12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辨认颧弓根后点、棘孔后唇、锤骨头和内耳道间的位置关系。结果:锤骨头的位置相对恒定,其与颧弓根后点和棘孔后唇距离分别为(19.44±1.48)mm和(17.74±1.32)mm。以颧弓根后点和棘孔为原点,分别在颅中窝做内径18mm弧线,两弧交叉处外侧钻5mm骨孔,即可辨认锤骨头。颧弓根后点至锤骨头连线,向内延长则落在内耳门内外侧界之间,在此磨除岩嵴即可打开内耳道内侧份,内耳门距锤骨头约(19.71±1.97)mm。结论:经颅中窝手术时,锤骨头可作为确认内耳道的安全可靠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98.
脑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损伤的炎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表达和促发炎症的级联反应。白细胞粘附、聚集和迁移并产生大量的蛋白水解酶、氧自由基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破坏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 ,血脑屏障损害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出血 ,加重继发性脑损伤。文章就脑缺血再灌注时血脑屏障损伤的炎性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亡的时程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模型不灌注组(n=5)、模型再灌注组动物按正常灌注压恢复后不同时间点分组(0h,n=5;12h,n=5;24h,n=5;72h,n=5)。模型组动物行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同时结扎左侧横窦引流静脉和双侧颈外动脉。术后3个月,阻断颈部动静脉分流造成模型组动物脑组织再灌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并比较各组动物右侧大脑中动脉区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和模型不灌注组动物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别。模型组动物再灌注即刻(0h)未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凋亡,再灌注12h神经细胞凋亡率开始明显增加,24h达高峰,72h降低。电镜证实神经细胞凋亡的存在。结论在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恢复正常灌注压可导致继发性神经细胞损害,可能与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后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0.
无创检测一侧颈动脉阻断的危险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仲骏  王秉玉  丁美修 《上海医学》2000,23(4):199-201
目的 用无创方法检测颈动脉阻断 (CAO)时脑的耐受性。方法 对 16例患者在暂时性或永久性CAO前行压颈试验 ,并用经颅多普勒 (TCD)、局部脑氧饱和度 (rSO2 )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进行监测。结果 本组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CAO后 ,同侧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mV)下降 (33.73± 14.45 ) %和翻转为正向 (2 7.6 9± 2 3.15 )cm/s ;rSO2 下降 (5 .18± 1.91) % ;SEP波幅下降均在 5 0 %以内。rSO2 下降与mV下降率间呈正相关 (r =0 .89,P =0 .0 0 0 1)。压颈和阻断时测得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当mV下降大于 70 %、rSO2 减小超过 10 %或SEP波幅变化大于 5 0 %时 ,行CAO有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