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检测人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microRNAs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并探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提取Huh7细胞总RNA,通过microRNA芯片检测出3个分别代表高、中、低拷贝的microRNA 122、24、146a,并用Northern blot证实.然后分别采用poly(A)加尾和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上述3个microRNAs.用Quantity One软件和7500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Huh7细胞芯片microRNA 122、24、146a的信号强度分别为2201.49、410.20、4.70,Northern blot证实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383、0.0249、0.0001.poly(A)加尾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只能检测出microRNA 122,而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对microRNA 122、24,146a均能检测出,其相对于U6平均dCt值分别为2.5、5.8、12.1,与MicroRNA芯片和North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茎环结构的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能够特异、敏感地检测出Huh7细胞高、中、低拷贝的microRNAs.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探讨当前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种类,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脏组织学改变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连续收治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138例患者资料,入选标准为依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值≥6分.依临床分型分为3组:肝细胞损伤型组、胆汁淤积型组和混合型组.3型诊断标准为:(1)肝细胞损伤型:[ALT/正常值上限(ULN)]/(碱性磷酸酶/ULN)≥5;(2)胆汁淤积型:(ALT/ULN)/(碱性磷酸酶/ULN)≤2;(3)混合型:2<(ALT/ULN)/(碱性磷酸酶/ULN)<5.分别统计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指标,并对其中66例行肝活组织检查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非参数统计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比较的非参数统计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临床与病理学分型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 s精确概率法.结果 本研究中致肝损伤药物主要有中草药(包括中成药,占53.6%)、抗微生物药(8.0%)以及保健品(6.5%).依据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临床分型,其与病理损伤分型的一致性(kappa=0.63,P<0.05)优于发病时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的一致性(kappa=0.25,P< 0.05).DILI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大泡性脂肪变性、小泡性脂肪变性、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上皮样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铁沉着.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患者肝组织学改良HAI炎症坏死评分和Ishak纤维化评分均高于肝细胞损伤组(P值均<0.05).结论 中草药(包括中成药)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同一时相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有较好的一致性;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肝损伤患者的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均高于肝细胞损伤组,结合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可有助于DILI的诊断.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IFNβ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微RNA122表达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别经过单用不同剂量RBV处理3 d、单用不同剂量IFNβ处理4 h,以及IFNβ联合RBV处理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生长曲线,RT-PCR法检测IFN诱导基因54(ISG54)的表达,然后分别以小核核糖核酸6(U6)和单位细胞数为内参照,茎环结构实时PCR检测微RNA122表达变化.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MTT结果显示,RBV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uh7细胞增殖,而IFNβ仅能轻微地且不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uh7细胞增殖.RT-PCR结果显示,IFNβ能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Huh7细胞ISG54 mRNA表达,而RBV单用和联合IFNβ均不能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ISG54 mRNA表达.以U6为内参照,在RBV终浓度为3.125 mg/L时,联合lFN8 100 U/mL和1000 U/mL,微RNA12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70±0.082和0.720±0.045,与单用IFN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23,q=5.112;均P<0.05).提示存在协同效果,而在RBV终浓度为6.25 mg/L和12.5 mg/L时无协同效果.以细胞数为内参照,RBV单用和联合IFNβ均能下调细胞微RNA122表达,以RBV终浓度为3.125 mg/L明显,联合IFNβ 10 U/mL、100 U/mL和1000 U/mL时,微RNA12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0±0.055、0.560±0.084和0.610±0.030,与单用IFN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1,P<0.05),亦提示存在协同效果.结论 RBV在终浓度为3.125 mg/L时,能协同IFNβ下调Huh7细胞微RNA122表达,这可能为临床上RBV提高IFN抗HCV疗效的一个新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5.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目前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据WHO估计全球HBV和HCV慢性感染者分别超过3.5亿和1.7亿。由于两种病毒因子都是经肠道外感染传播,并且具有共同的传播途径,所以HBV和HCV重叠感染现象的发生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两种病毒都流行的地区,可达1%~15%[1~5],实际的重叠感染流行率在有些地区则更高。关于HBV、HCV重叠感染预后的文献报道看法不一,一些研究报道,重叠感染导致肝脏组织学改变更严重和更快进展为肝硬化[4,6]。也有其他的报道不支持这一观点[7]。关于治疗的文献报  相似文献   
26.
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索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及HBV-ACLF组血清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86.31,206.39)U/L,213.42(IQR147.30,391.28)U/L及762.67(IQR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HC组[60.34(IQR50.58,67.64)U/L](P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HBV-ACLF组最高,显著高于CHB(P0.01)及HBV-LC组(P0.01)。M30抗原与ALT、AST、TBil、PT、INR以及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1)。HBVACLF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M30抗原水平[1175.18(IQR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264.23,657.17)U/L](P0.01)。血清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0.96,P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30抗原可能成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28.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和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感染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健康威胁,据估计全世界HBV和HCV感染人数分别为4亿和1.7亿[1]。由于具有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IL-33及其受体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GaI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q-PCR、Westcrn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的IL-33 mRNA水平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D-GalN/LPS诱导后7 h,肝组织表现为明显坏死。而肝内ST2L受体蛋白含量在DGalN/LPS诱导后3 h,未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前已显著升高,之后不断下降,到7 h肝衰竭时其水平降至最低。此外,外周血清中IL-33蛋白水平亦随时间持续升高,在7 h肝衰竭时达高峰,与IL-33 mRNA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然而血清sST2蛋白水平在0 h和3 h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无明显差异,但在5 h肝细胞损伤的中期却显著升高,之后又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IL-33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细胞核内。结论 IL-33及其受体ST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存在紧密联系,提示IL-33/ST2轴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通过微小RNA-1187(miR-1187)靶向调节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mRNA的表达,观察miR-1187对肝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应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构建BALB/c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取肝组织进行锁核酸(LNA)-miRNA微阵列分析和miRNA靶基因功能分析.体外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