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分析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8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0.34%。88例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部(27.03%)、口腔(22.30%)、肠道(19.59%)、胆道(15.54%)。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占54.67%。在分离的病原菌株中,真菌比例最高,占55.24%,其中白色念珠菌占19.58%,热带念珠菌占14.69%,革兰氏阳性菌占23.78%,肠球菌占9.09%,葡萄球菌5.59%,链球菌4.20%;革兰氏阴性菌占20.98%,肺炎克雷伯氏菌占8.39%,大肠埃希氏菌占4.90%。真菌对二性霉素B最敏感,其次为氟康唑;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多部位及细菌混合感染多见。所分离的病原菌中,真菌比例最高,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为降低人工肝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2.
患者 女,26岁.因疲乏、纳差、尿黄、眼黄2周,发热6d于2006年7月14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无长期饮酒及化学毒物接触史,无服用肝损害药物史,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入院检查:T 39℃,急性面容,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未见皮疹,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脏肋下未触及,肝浊音界无缩小,未叩出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程中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肌酸激酶 (CK)和乳酸脱氢酶 (LD)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 0 3年 2月 2日至 5月 2 5日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 1 2 5例SARS患者进行血清ALT、AST、CK和LD测定 ,分析ALT和AST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CK与发热、LD与肺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1 2 5例SARS患者 (39例重症病例、86例普通型病例 )血清ALT活性在病程第 1、2周开始升高 ,第 2周时重症、普通型患者的ALT升高率分别高达 87 2 %、82 6 % ,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0 1 2 ,P >0 0 5 ) ;第 4周后随病情好转开始缓慢下降 ,第 1 2周时患者ALT已基本恢复正常。SARS患者血清AST活性在病程第 1、2周开始升高 ,第 2周时重症、普通型患者的AST升高率分别为 6 6 7%、4 5 3%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 885 ,P <0 0 5 ) ,第 4周开始下降 ,第 8周时基本恢复正常。重症患者和普通型患者在发热期的CK升高率分别为 5 1 3%和 5 2 3% ,退热后一周的CK升高率降至 2 6 %、2 3% ,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 <0 0 1 )。重症患者和普通型患者在出现肺损害时的LD升高率分别为 6 9 2 %和 5 9 3% ,与发病初期的升高率 (1 2 0 %、1 6 3% )比较差异均  相似文献   
34.
病毒性肝炎的护肝对症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众多病毒性肝炎患者 ,肝脏状况千差万别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治疗较为混乱 ,滥用药物与治疗不及时严重并存。本文仅从护肝、对症治疗的角度 ,谈谈几个基本问题。1 护肝对症治疗的目的  多种嗜肝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免疫损伤引起肝细胞炎症 ,反复炎症和修复形成肝细胞不规则排列的增生和肝脏的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上述这些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影响到肝脏功能 ,护肝对症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肝细胞炎症 ,逆转肝纤维化和减轻肝硬化对机体的影响 ,促进肝脏功能恢复。一般的护肝药物并不能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 ,即使一些复方中成药中含有…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变化,判断这些指标早期预测IFNα疗效的价值。方法 2 0 0 0年~2 0 0 3年收治的5 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IFNα1b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 IFNα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治疗前的CD3 + 、CD4+ 、CD8+ 及CD4+ /CD8+ 比值并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应答组治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透明质酸水平要高于无应答组(P <0 .0 5 )。IFNα治疗3个月后,应答组HA、CD3 + 、CD4+ 及CD4+ /CD8+ 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 <0 .0 5 ) ,而无应答组无这种现象(P >0 .0 5 )。结论 IFNα治疗早期阶段CD4+ 、CD4+ /CD8+ 比值及血清HA显著升高可以作为预测IFNα持续应答的指标。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六组(n=15):N组灌注150min,其余各组灌注30 min,然后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90min;Ⅰ、S1、S2、S3、S4组在再灌注开始时分别给予含0%、1%、2%、3%、4%七氟醚的K-H液灌注5min.记录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再灌注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评估线粒体损伤程度,检测线粒体和胞质细胞色素C水平.结果 与N组相比,Ⅰ组和S1、S2、S3、S4组LVEDP、胞质细胞色素C水平明显升高,LVDP、线粒体细胞色素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和S1组相比,S2、S3、S4组LVEDP、胞质细胞色素C水平明显降低,LVDP、线粒体细胞色素C水平明显升高(P<0.05).再灌注后Ⅰ组和S1组的梗死面积明显大于S2、S3、S4组(P<0.05).结论 2%~4%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线粒体损伤,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携带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嵌合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外周血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后其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Ad-HSP70-HBsAg感染刺激后.在含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培养液体中体外诱导培养DC;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RT-PCR、流式细胞仪(FACS)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试验对人外周血来源的DC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 Ad-HSP70-HBsAg感染后的DC能够有效表达示踪蛋白GFP和转录基因HSP70-HBsAg,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的DC在细胞形态、DC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和刺激同种异体的人外周血幼稚型T细胞增殖能力的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 Ad-HSP70-HBsAg可有效转染DC,感染后的病毒对DC的生长和生物学特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8.
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应用硫普罗宁治疗药物性肝病(DILD),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探讨其治疗DI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3例因过敏而停止用药),硫普罗宁2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30d;对照组36例,给予肝炎灵及能量合剂等基础治疗,每日一次,疗程30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及B超检测肝脾大小。结果 硫普罗宁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3例有不良反应,出现低热,皮肤瘙痒、发红,皮疹等,停药后自行缓解。结论 硫普罗宁在药物性肝病的治疗中,对肝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作用,而且安全,可作为目前治疗DILD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39.
传染病医院发展瓶颈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广州市某传染病医院近10年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并与行业间平均水平比较,试图找出影响该医院业务收入及发展的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进行52周的多中心、随机、部分双盲及安慰利对照临床研究。试验组119例在0~52周予阿德福韦10mg/d,对照组118例在0~12周(双盲对照期)予安慰剂10mg/d,第13~52周(开放治疗期)接受阿德福韦10mg/d。分别于治疗0、2、4、8、12、16、28、40及52周复查,除16周和28周外,均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水平,观察2组治疗期间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及ALT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双盲对照期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HBV DNA水平分别较基线下降2.9和0.6log10 copy/mL(P〈0、01),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28.8%和3.4%(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46.0%和27.0%(P〈0.01)。开放治疗期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HBV DNA水平的平均对数值分别较基线下降3、9和3、8 log10copy/mL,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无发生明显肾损害的病例。结论:阿德福韦能明显抑制慢乙肝患者的HBV DNA复制,促进ALT复常,且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