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实验性非压迫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动物模型。方法:选择7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将自身尾椎髓核混悬液注射到腰椎硬膜外腔建立动物模型。测量术前、术后3、5、7、9d大鼠后肢机械刺激缩爪阈值。结果:在没有明显机械压迫下,造模后大鼠出现明显的痛觉过敏反应。结论:本模型简单、可靠、费用低廉,为进一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根性神经痛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2.
宫颈那勃氏囊肿 (Nabothian cysts)是子宫颈良性疾病中的一种 ,临床中较常见 ,只是许多病人未做 B超检查而漏诊。我院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7月 ,经腹 B超诊断为那勃氏囊肿共 86例。现对 86例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 B超诊断该疾病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 86例中 ,年龄 2 3~ 5 1岁 ,平均年龄 34.5岁。 6 3例为我院门诊病人 ,2 3例来自住院病人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宫颈炎、宫颈肥大、宫颈糜烂 ,有些患者还伴有附件炎及盆腔炎。使用仪器为 EUB- 4 2 0型 ,RT- 2 80 0型 ,凸阵式探头 ,频率为 3.5 MHz。检查前 ,先嘱患者…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在阻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ICU 42例SAP且伴有SIRS的患者随机分为UTI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UTI组采用静脉滴注UTI 10万IU 8 h 1次,连续7 d,病情改善后减半量给药3 d,病情重则延长使用时间;对照组除不予UTI外其余措施如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与治疗组相同。比较分析2组SIRS改善情况、MODS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UTI组3 d内SIRS改善情况为86%(18/21),优于对照组的57%(12/21)(P<0.05);UTI组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33%(7/21)和5%(1/2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15/21)和33%(7/21)(P均<0.05)。结论UTI能显著改善SAP的SIRS情况和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分析住院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lolism,VTE)的相关临床资料,总结该型骨折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特点及临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收住124例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组,其中共29例经B超,肺动脉CT造影(CTPA)检查明确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及血液学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结果男性患者组血栓发病率18.8%。女性患者组28.6%,男女组间血栓性疾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VTE发病率23.2%。血栓静脉性疾病患者住院周期较无血栓组延长(P〈0.05),血栓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值在并发VTE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为血栓性疾病特异性血液指标D-二聚体在本组病例中灵敏度72.4%;特异度74.0%。结论单纯以D-二聚体作为VTE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VET诊断具有一定限制性,FIB对诊断髋关节周围骨折并发VTE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5.
龚菲  王皓  陈志荣  闵寒 《护理研究》2014,(7):2499-2500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护理配合。[方法]2012年4月-2013年8月来源于固有肌层食管黏膜下肿瘤病人5例均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术前做好评估、心理辅导及器械准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和饮食指导。[结果]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成功切除所有黏膜下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操作时间平均108.6 min;住院天数平均5.8 d;发生皮下气肿1例,予保守治疗好转。[结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56.
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转译优化、DNA体外重组等技术,构建了pSV2·IL6重组质粒,利用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二氢叶酸还原酶缺陷型(CHOdhfr-)株,经选择培养基筛选及逐渐提高甲氨蝶呤(MTX)的浓度加压基因共扩增法,获得一株稳定表达人IL6的细胞株,用IL6依赖的杂交瘤细胞株7TD1测定细胞上清液的IL6生物学活性为1.9×105U/(106细胞·d)。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处理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的关键问题.方法 分析149例故意摄入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治疗经过.结果 149例中,通过X线和(或)胃镜找到167件异物,其中1枚缝针深刺入咽部组织,16件在食管,112件在胃腔,7件在十二指肠球部,31件已进入降部以下肠道.经胃镜发现的异物大多可自行排出体外.内镜成功钳取了118例131件异物.22例(占未处理病例数的71%)从大便排出,9例因延迟排出或出现症状而手术.149例无1例造成医源性严重伤害或死亡.结论 故意摄入异物经急诊内镜结合X线确认和处理,可消除异物的潜在危险,减少外科手术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前列腺摘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26例前列腺摘除患者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镇痛时间24~72h。结果:镇痛效果优良117例,出现皮肤瘙痒4例,恶心11例,呕吐4例。结论:PCEA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镇痛效果显著,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9.
克隆氏病的X线、CT表现与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CT检查在克隆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临床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克隆氏病患者的X线、CT及临床资料,比较其影像学征象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27例克隆氏病活动期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血便、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发热、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X线、CT征象表现为纵形溃疡、卵石征、镰刀征、靶征、梳齿征,可伴有肠外脓肿、窦道、瘘管、蜂窝织炎及腹腔淋巴结肿大;病灶好发回肠末端,多发、节段性乃特征性表现;慢性期肠管狭窄、形态僵硬、固定,表现为线样症或细绳征。结论 X线、CT征象和临床症状密切相关;X线结合多排螺旋CT检查,可以客观判断克隆氏病的病变程度、范围及并发症;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0.
目的对髋臼骨折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60例髋臼骨折患者,男51例,女9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5.6岁;按Ietoumel和Judet的髋臼骨折分类法进行分型,常用手术入路为Koa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骼和前后联合入路;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松质骨螺丝钉,可吸收螺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6—84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d’Anbigu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评定标准,优20例,良25例,一般10例,差3例,优良率为75%。无死亡和感染病例。结论髋臼骨折应进行手术治疗,高质量的解剖复位和内固定与病人的疗效相一致,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主张早期功能锻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