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相似文献   
42.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影像技术特别是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提高,认知损害和痴呆患者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而与年龄和认知密切相关的脑小血管疾病(SVD)自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抗纤溶剂、钙拮抗剂在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12 0例SAH病人进行病情评估 ,随机分为 :氨甲苯酸 (止血芳酸 )组 (A组 ) ,:入院当天常规给予氨甲苯酸 0 2g ,每日 2次静脉滴注 ,持续 14d。氨甲苯酸 +尼莫地平(尼莫通 )组 (B组 ) :氨甲苯酸 0 2g ,每日 2次静脉滴注 ,持续 14d ;尼莫地平 10mg·d-1,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共 14d。尼莫地平组 (C组 ) :尼莫地平 10mg·d-1持续微量泵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共 14d。将每组进一步按年龄区分为老年患者和中青年患者 ,进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 :A、B、C 3组脑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40 %、3 5 %和 2 0 % ,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2 0 %、2 2 5 %和 3 0 % ,总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 45 %、3 2 5 %和 40 % ,以B组预后为最佳。 >65岁的老年人 ,止血剂治疗后脑缺血的发生率高达 60 %、不良预后占 61% ,明显高于不用止血剂治疗的SAH患者。结论 :单纯止血治疗不能改善SAH病人预后 ,加用钙拮抗剂可使不良预后发生率减少。对老年SAH患者 ,抗纤溶治疗可明显增加脑缺血和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年龄对光化学诱导的局灶性脑缺血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老年和青年大鼠缺血后 4小时、2 4小时、5天缺血边缘区行电镜观察 ,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神经元线粒体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老年组神经元线粒体数密度和比表面较青年组小 (P <0 .0 5~ 0 .0 1)、而平均体积增大。在相同时间点的缺血边缘区 ,老年组神经元线粒体平均体积、圆球度均较青年组大 ,而比表面减小。两组线粒体平均体积、圆球度及体密度在缺血 4小时增加、2 4小时更明显 ,5天后减小 ,比表面的变化则相反(P <0 .0 5 )。结论 由于老年大鼠存在线粒体老化等年龄相关性改变 ,在同等缺血打击下 ,线粒体肿胀较青年大鼠更严重 ,修复能力更低  相似文献   
4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为加深对脑血 管痉挛的认识,提高防治意识,文章综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6.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及与痴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预测因素及与痴呆的关系。方法:对在同1年内住院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142例,记录其年龄、性别、家庭照料情况、婚姻状况等人口学资料及头颅影像学特征,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及ADL(FIM);发病后3个月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抑郁量表(CES-D)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和认知状态。以卒中后PSD为因变量,以与非PSD患者有显著差异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以有无痴呆为因变量,以PSD等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群(85例)比较,142例脑卒中患者患轻中度PSD的人数明显增多(3.5%与18.3%,P0.01);脑卒中患者中PSD患者并发痴呆发病率显著高于非PSD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D的预测因素是缺乏家人照料、痴呆、神经功能缺损重和ADL能力差,未发现PSD是痴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PSD的发病率低于前期有关报道,脑卒中后痴呆是PSD的预测因素,但PSD不是痴呆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7.
针刺结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剌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理。方法:将58例中风早期失语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Schuell氏刺激法语言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Schuell氏刺激法语言训练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30日为1疗程。并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经颅多普勒(TCD)、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检测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程后5项言语功能得分提高率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改善、中度改善者的言语功能得分提高率与针刺前后(即刻)脑血流变化呈高度正相关。治疗组(随机选择10例)病人疗程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比较,其中潜伏期在疗程后明显缩短(P〈0.01);波幅虽有一定改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能够明显改善左侧大脑的血流速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疗效指标之一;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缩短可能是治疗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颈动脉内膜增生与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已确诊T2DM病人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选择其中96例IMT<1.3 mm(无斑块形成)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MT分为IMT正常组(IMT≤0.9 mm)47例和IMT增厚组(0.9 mm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者智能损害特征。方法:对30例全面性癫痫患者(A组)和20例复杂部分性癫痫患者(B组),用韦氏智力量表测其智商并进行某些分测验,以听觉“oddball”序列刺激,从Cz处引出P3,测其潜伏期和波幅。结果:A组P3潜伏期明显长于B组,两组的总智商、言语智商及操作智商无明显差异。但A组分测验算术、数字广度、词汇、填图以及数字符号得分明显偏低。结论:尽管两组病人总智商无明显差异,但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查及韦氏智力量表的某些分测验显示A组病人智能损害重于B组病人;ERP在癫痫病人认知功能检测方面是一项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0.
P53基因与脑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存在凋亡和坏死两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机制。而p53及其下游靶基因在细胞死亡特别是诱导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p53基因是多种病理情况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调控点,与其靶基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适应反应。因此,研究p53及其相关基因在损伤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将有助于揭示细胞死亡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