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9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31.
基于核酸的基因沉默分子是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的人工合成的单链或双链DNA或RNA。这些分子包括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ODN)、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和最近比较热门的小干扰RNA(siRNA)。这些基因沉默分子以序列特异性方式靶向细胞或病毒tuRNA,将其断裂和/或阻断其转录和翻译起始,因此成为基因功能分析和药物开发的强有力工具。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二十多项基因沉默技术在肿瘤、艾滋病、肝炎、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Ⅰ至Ⅲ期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2.
急性肝衰竭大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的变化及其特点. 方法 采用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正常对照组和急性肝衰竭模型组大鼠的胃肠消化间期MMC,并对两组大鼠胃肠消化间期MMC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Ⅱ相: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1519.00±831.14)s和(1535.86±930.50)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73.61±409.98)s和(541.09±342.30)s,急性肝衰竭组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t值分别为-3.97和-3.85,P值均<0.05.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Ⅲ相: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23.39±6.36)s和(27.02±11.50)s,正常对照组分别(53.32±14.01)s和(53.81±1 3.64)s,急性肝衰竭组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u值分别为-4.99和4.66,P值均<0.05.胃窦Ⅲ相频率:急性肝衰竭组为(0.04±0.01)HZ,正常对照组为(0.22±0.01)HZ,u=-4.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空肠MMC周期和MMCⅡ相:急性肝衰竭组分别为(1897.71±815.77)s和(1870.90±1010.35)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84.17±449.34)s和(643.04±450.67)s,两组比较,u=-1.63和t=-4.94,P值均<0.05.大鼠空肠MMCⅢ相持续时间:急性肝衰竭组为(31.41土11.17)s,正常对照组为(53.11±14.74)s,t=5.10,P<0.05.大鼠胃窦和十二指肠MMC周期、十二指肠MMCⅢ相频率和空肠Ⅲ相频率变化,两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肝衰竭大鼠MMCⅡ相显著延长,呈移行性簇状收缩,MMCⅢ相缩短,空肠MMC周期延长,可能是导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邢欣悦  陈鹏  郑素军  段钟平 《肝脏》2010,15(2):130-133
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引起慢性肝损伤的共同病理改变,是诸多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病理阶段。肝纤维化的机制为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调,病理特征为胶原纤维生成及大量ECM在disse间隙沉积。  相似文献   
34.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导入特异性针对目标基因的同源双链RNA,引起目标基因的不表达或减效表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或shortinterfering RNA,siRNA)是RNAi发挥作用的重要中间效应分子[1].siRNA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应用前景,目前至少有5种siRNA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2].  相似文献   
35.
重型肝炎是临床最严重的肝病类型之一,预后极差,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人工肝治疗效果显著.血液灌流是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一种,设备中灌流器是关键部件.灌流器中的血液灌流吸附剂种类主要有活性炭和合成树脂,其表面布满吸附位点,灌流时清除与之有高亲和性的各种物质.血浆灌流可以清除体内堆积的毒性物质,稳定机体内环境,阻断恶性循环,使肝细胞得以自发修复、再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细胞增殖数量对生物人工肝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但血浆灌流对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增殖有何影响研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体外灌流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C3A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3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KDR)及其信号转导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及通透性增加中起主导作用,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限速步骤,KDR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是抗肿瘤治疗的良好靶标。本文就血管生成中VEGFR-2的作用及相关信号转导,以及在抗肿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1.5转运与组织靶向性 哺乳动物细胞对核酸类药物的摄取率较低,通常会通过附加载体或进行某种化学修饰以促进其进入细胞内。例如,许多反义复合物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作为载体,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遇到带负电荷的磷脂酰丝氨酸(PS)脂质会释放出来。带正电荷的脂质体不仅能将带负电荷的AODNs包裹住更有利于其透过细胞膜。人们也发明了多种不同的脂质载体,如PH敏感的促溶脂质体,在内涵体酸性环境下会选择性释放其内容物,商品化的转染剂也可以使用,但是这些载体基本都是在培养的细胞上具有良好的转运功能,运用到体内时,在足够数量的有效成份到达靶器官前可能就有大部成被血液循环清除掉。而脂质体包含PS会介导AODN进入细胞内再释放,肝脏吞噬细胞是唯一可能的清除途径,PS悬挂于凋亡细胞的外膜,显示出在正常状态下正行使它的清除功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患者引起慢性戊型肝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1例肾移植术后慢性戊型肝炎(基因4型)病例,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以进一步总结免疫抑制患者慢性戊型肝炎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在氧化应激促进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 N)联合脂多糖(LPS)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氧化应激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或GSK3特异性抑制剂SB216763分别对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进行干预。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评价肝脏功能,检测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及丙二醛(MDA)水平评价氧化应激程度,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肝脏组织p-GSK3、p-JNK蛋白表达。结果 D-Gal N/LPS诱导急性肝衰竭引起肝组织GSH和SOD水平降低,肝组织MDA水平上升。NAC干预改善急性肝衰竭损伤(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增加肝脏组织GSK3β的磷酸化水平(降低GSK3β的活性)。SB216763抑制GSK3β活性增加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GSH和SOD含量,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GSK3β抑制下调肝脏中p-JNK的表达。结论 GSK3β是氧化应激促进急性肝衰竭损伤中的一种重要信号分子,抑制GSK3β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可以改善急性肝衰竭损伤。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3 β (GSK-3 β)活性对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不同灌注时间的小鼠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及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小鼠肝脏炎症模型;通过小鼠的股骨分离出骨髓干细胞,经过分化培养获得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随后通过LPS激活TLR4配体引发炎症细胞模型.通过SB216763抑制GSK-3β活性,分别干预小鼠肝脏炎症模型和炎症细胞模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 f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包括ERK、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在灌注1h后增加,ERK、JNK和p38的活性升高,但在4h后,这种活性激活消失,回归到起始水平.此外,LPS刺激巨噬细胞激活ERK、JNK在15 min被磷酸化而激活,p38蛋白在1h左右磷酸化而被激活.SB216763预处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PS刺激巨噬细胞的ERK、JNK和p38蛋白磷酸化的激活.无论是小鼠肝脏炎症模型还是炎症细胞模型,GSK-3 β活性抑制均促进了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表达,而显著抑制了促炎细胞因子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基因表达.在对照组、炎症组及SB216763干预组小鼠炎症模型中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IL-10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1±0.08,0.83±0.21,1.76±0.67,F=3.16,P=0.027;IL-1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1±0.05,0.85±0.11,0.43±0.10,F=2.67,P=0.038;TNF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52±0.012,8.11 ±0.98, 3.9±0.82,F=4.13,P=0.016; IL-1 β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07,2.51±0.62,1.28±0.33,F=2.22,P=0.030;IL-6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8,6.37±0.81,2.11±0.63,F=3.21,P=0.024.结论 抑制GSK-3 β活性选择性地调节肝脏中枯否细胞抗炎和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引起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随着促炎细胞因子被抑制,使得炎症反应所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也间接地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